“炉”最早记载于《周礼·天官》:“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可见,炉在古时候最早是用来装炭火,供宫廷取暖用。后来人们在炉内放入香料来祭拜天地和祖先,尤其是周朝宗法制确立之后,至于香炉之名的确立时间已不可考究。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有铜、铁、锡、石、陶瓷等多种材质制成,用途各异。有的是佛寺供信徒礼佛的大香炉,有的是宗族祠堂内祭拜祖先用的中等香炉,也有生活中点一些生活用的小香炉,还有一些香炉作为收藏品供一些收藏爱好者把玩及收藏的。
香炉的种类很多,制作香炉的大家也不胜枚举,有些人已经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与人们的记忆中,可是他们制作的香炉却流传了下来。
大明宣德炉,简称“宣炉”或“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制香炉。大明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
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炉原材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鎏金、錾刻或镶嵌金片的宣德炉金光闪闪,能够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大明宣德炉侧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雍正时期的宣德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也有不省一横的。
流传至今的宣德炉少之又少,已经成了古董文物想要直接用来焚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仿古宣德炉却是我们可以伸手触及的,通过仿古铜炉我们依旧可以体验古人静室修身,焚香品茗的乐趣。
这盏黄铜材质仿古宣德炉精致小巧,虽然只有茶杯大小却是真材实料制成,沉甸甸的十分有手感。经过匠人车制精修,錾刻、雕镂等多道工序,虽然与大明宣德炉略有差异,却也是古风古韵的精巧好物。
炉身厚实由精密黄铜打造,入手沉,炉底镌刻着一个楷体“宣”字。炉盖则是经过精心雕刻的镂空金莲图案或富贵花图案,无论是哪一款,都散发着中国风的独特风韵。
闲适的时候沏一盏香茗,熏一炉盘香,随着青烟袅袅,静观香味远遁,与三两好友或题诗作对,或泼墨丹青,亦或是手谈弈棋,那是古人最惬意的雅致生活了。时代赋予了我们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不需要重金所求,也无需躬亲督造即可享受古人闲适高雅的生活乐趣了。
现代生活,修养身性,摒除浮躁,点一盘古香,香气若隐若现,细若柔丝弥漫身边,一种静谧氛围弥漫开来,一段嗅觉修行就此开始。品茗静坐,静赏这款金莲铜香炉,圆润典雅造诣,镂空莲花设计,古朴典雅,铜制香炉,沉稳大气。一室静坐,一炉清香,为自己留一片禅定之心,享受静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