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氏尊享,连圣人也爱不释手的东西

古装剧一直以来是我的最爱,特别是琅琊榜,让我爱不释手的连看了好几遍,然后突然发现古装剧火了起来,巧夺天工的宫殿,连吃饭的器具都精巧无比,使得无数少男少女憧憬古代生活。就连刚上初中的小外甥女,抱着iPad眼睛直冒光,看着可爱娇小的她说:想不想体验古代王室贵族的珍馐美味。看着她不受控制的小脑袋点着头,自然要满足她这个小小的愿望。然后就带她去了附近的便利蜂,买了一大袋猪肉脯。

看着他奇怪的看着我,我解释道:在古代,这肉脯可是王宫贵胄吃货间的最爱哦,你知道吗?早在年前的周朝,肉脯就是王公贵族钟爱的美味。《周礼·天官冢宰》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这八珍中的“熬珍”,就是将牛肉、鹿肉、麋肉、獐肉经过捶打,除去皮膜,摊在苇荻篾上,再撒上姜、桂和盐面,以小火慢慢烘干而成。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肉脯。

但那个时候的技术非常的落后,不像现在,那时鲜肉很少,而且容易腐烂,供应不过来。于是王室内的食官,就将大量鲜肉烘烤锤烂,制成肉干,供贵族享用。由于会缩水,平均三四斤肉才能做一斤肉脯,加上大量昂贵的香料,肉脯妥妥是当时贵族间的奢侈食品,如果我们生在当时的时代,那可是没机会享用的哦。

其实,就连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在办私学收学生时,也要收“束脩”作敬师之礼。论证:《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束脩为咸猪肉所制,用料、手法虽不如王室中的肉脯,也并不便宜,但对于贫穷人家,有心送子入学而努力筹措,也并不是很困难。不然,孔子也不会有颜回、子路这种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孔子并非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束脩”体现了孔子对“礼”的追求。

到了唐代,学校中所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像如今,如果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尤其是语文老师,送盒猪肉脯感觉是非常有内涵的一件事情。

现在的肉脯可比古代肉脯可要好吃多了。受调味品影响,古代肉脯味道非常单调,仅能靠盐、姜、醋调味。

而如今,我们随手拿一包蜂质选猪肉脯,配料就包含了各地的香辛料,口感丰富,还用上了广东、福建沿海特有的调料——鱼露。用鱼露和新鲜蛋液腌制肉片既可以提鲜,又让猪肉脯的色泽更加明亮。

这里给大伙科普一件事情,好的猪肉脯不能用铁网,而是要用传统的竹筛,低温烘烤8小时后,肉脯中的水分散出,又不至于完全流失,仍保持着软弹的口感。竹子的香气也融进肉脯中,咬一口,香味久久悠长,竹筛的印记也会印在表面,依稀可见,如果你想尝尝古代吃货们的同款,一定要选择这种古法炮制的猪肉脯。皇氏尊享,圣人最爱。

不过,我这样的长篇大论小外甥女听的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万幸,她吃着猪肉脯是真的没有停过。偶尔还会看着我说,太好吃了,下次还带我来买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