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梦貘貘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如果让我们回忆小时候学的第一首古诗,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骆宾王的那首五言诗《咏鹅》。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心里都开始默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家鹅吧。
#01.
家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根据埃及古王国时期美杜姆金字塔遗址的发现可以证明,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古埃及,已经出现了家鹅的身影。
我国在西周时期的礼制中也出现了有关鹅的记录。《周礼·天官冢宰·食医》:“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麦,鱼宜蓏。”(要合理地调配牲肉和饭食,牛肉和稻饭相宜,羊肉和黍米相宜,猪肉和稷谷相宜,狗肉和粱米相宜,鹅肉和麦饭相宜,鱼肉和蓏米相宜。)《说文·鸟部》曰:“鴈,也。”
战国时期的两只鹅应该是家鹅在史籍中的第一次“走秀”,《庄子·山木篇》记载,某一日,庄子带着徒弟一起去老友家打秋风。老友看到他感到很高兴,连忙吩咐家里的僮仆杀一只鹅以款待庄子。
不一刻,只听得庭院里的鹅叫声凄厉无比,两个大佬几次都被迫打断了话头。老友将僮仆叫进来询问情况。僮仆说:现在家里有两只鹅,其中一只只会粗鲁地大叫,另一只因受蒙先生这几年的教诲,每时每刻都表现得非常端庄优雅,从来不高声叫嚷。
老友一听马上决定让僮仆将那只不叫的家鹅杀了做菜。
其实作为鹅来说,除了给人类提供肉食、禽蛋或用于祭祀之外,还有利用其高亢的叫声保卫人类家园的作用。如果不能发出喊叫,那便只剩下被人类宰杀的命运了。
历史上,鹅叫声曾经挽救过军队。那是公元前年,高卢人攻打罗马,罗马军队不敌,高卢人攻陷了罗马城的大部分。时有贵族卡米卢斯率众戍守卡皮托尔卫城。
高卢人乘夜偷袭卡皮托尔,但是城堡内饲养了一些圣鹅,它们本就听觉灵敏,近期又因为饲料不足,情绪难免有些夸张,感受到敌人脚步的迫近,一只只大声鼓噪起来,将守城的官兵惊醒。高卢人的夜袭计划因此落败。
鹅的叫声不仅挽救过罗马城,公元年,唐邓节度使李愬奇袭蔡州,讨伐割据淮西的叛将吴元济。在接近蔡州的地方,出现了一处池塘,池塘里散养着许多鹅和鸭子。
于是李愬下令兵卒们用棍棒惊扰这些鹅和鸭子。让它们的叫声掩盖行军的马蹄和脚步声,以便大军顺利到达蔡州城下。鹅和鸭子的助力也是这次奇袭获得成功的保障。
#02.
鉴于鹅首先在史料中以食材现身,我们不得不先从美食入手介绍家鹅对于人类所作出的贡献。说起美食,我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烤鹅。
公元—年在嘉峪关地区发掘出大量魏晋时期的壁画,壁画中就出现了烤鸡、烤鹅的场景。我们可以依此确认,烤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魏晋时期,那个时期人们的饮食生活已经非常多样化了,肉类产品除了牛、羊、猪肉之外,还有鸡、鸭、鹅等家禽。烤炙食物的出现,体现了胡人的内迁,不同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互相融合。
南朝宋殿中将军裴景仁所撰写的《秦记》一书,记载了前秦宣昭帝苻坚的许多逸事。苻坚最喜欢的侄子苻朗在前秦时期担任青州刺史,当晋国讨伐青州时,他派出使者向谢玄投降,被后者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
据说这位氐族出身的官员擅长识味。有人请他吃烤鹅,他能够根据鹅肉的味道精确地分辨出烤鹅哪部分长着黑毛,哪部分长着白毛。有人自然是不信的,于是把他的话记录下来,拿给厨师查看,结果竟然毫厘不差。
《宋书·庾悦列传》陈述,东晋末年江州刺史庾悦之所以和他的顶头上司刘毅交恶,源于年少时节的一段过往。
彼时,刘毅家住京口,不仅家境贫寒,还有些二皮脸。一日他和一群朋友正在乡里的官舍里练习射箭。当时担任司徒右长史的庾悦,正好路过京口,一时兴起,庾悦便邀请当地的一些官员到官舍一起宴饮。
在此射箭的刘毅和朋友们遭到兵卒的驱逐,他有些不高兴,让兵卒带话给庾悦:说是自己的生活一直不顺,希望顺风顺水的庾悦将这个地方留给自己。
庾悦并未理会刘毅的请求,径直走了进去。朋友们见状,纷纷离去。只有倔强的刘毅留了下来。
庾悦准备的饭菜极为丰盛,但是因为一直有个外人站在边上对他们虎视眈眈,众食客都失去了久坐的兴趣。不久,宴会只得草草收场。
庾悦正在恼火的时候,这边厢刘毅又过来请求:我今年还没有吃到嫩鹅,希望大人能够把那只吃剩下的烤鹅送给我。
庾悦对此只是冷哼了一声。俩人由此结下了梁子。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炙法》中向世人详细介绍了五种烤鹅的方法:捣炙法、衔炙法、腩炙法、啗炙法、筒炙法。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南北朝时期,烤鹅的技术已经趋向于多样化和精致化。
#03.
除了叫声之外,鹅还具有极强的攻击性。据说,一群加拿大鹅可以将狐狸打得落荒而逃。而古人的“斗鹅”竞技正是依此而产生。我国五代时期文学家徐铉在志怪小说集《稽神录》中曾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对野生的大鹅生死搏斗的场景。
“乙卯岁(周显德二年,公元年),海陵郡西村中,有二鹅斗于空中,久乃坠地。其大可五六尺,双足如驴蹄,村人杀而食之者皆卒。明年兵陷海陵。”
“斗鹅”竞技大概起始于西汉时期,据《西京杂记》记载:“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养孔雀、??,俸谷一年费二千石。”鲁恭王即刘馀,乃是西汉景帝之子。《史记·五宗世家》云其:“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刘馀看来是个顽主,斗鸡、斗狗、斗鸭、斗鹅、赛马等等,每年光是花在这上面的粮食就有二千石。
“斗鹅”在两汉时期属于比较小众的游戏项目,到了两晋时期,斗鹅戏在一些世家大族中开始流行。
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深夜,一个半大的孩子偷偷摸到一处鹅栏,栏内正卧着十几只大鹅,它们看到来人并不感到惊慌。
孩子往它们的食槽里添加了一大堆食料,大鹅们霎时精神起来,一拥而上扑到食槽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站在背后的半大孩子却用仇视的目光瞪视着它们,并对着它们举起了手中握着的一把短刀。
第二天一大早,这场“血案”就被人发现了,鹅栏里十几只大鹅一只不留被人全部斩首。这里是龙亢桓氏家族的聚居地,鹅栏里的鹅也是桓氏士族中几个孩子豢养的斗鹅。鹅的惨死令族中的长辈感到惴惴不安:难道是自己的家族得罪了什么人吗?
他们赶紧派人将此事通报给车骑将军桓冲。桓冲听说后,并不慌张,他告诉来人:“这件事没有什么怪异。你们回去问问桓玄就可以了,不过是他给大家开了个玩笑罢了!”
长辈们收到桓冲的回信后马上将桓玄找来追问,果然夜里动手的正是这个孩子。家族中的孩子们都喜欢斗鹅,但是每次游戏时,桓玄都输给其他几个族中的兄弟,这让他非常气恼。于是当天夜里他便偷偷跑到鹅栏里杀死了其他孩子的鹅。
这件事被南朝宋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忿狷篇》,故事里的主角正是后来叛变篡晋、建立短命桓楚政权的桓玄。从小,桓玄就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狠辣,无怪乎唐代的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他“挟奸回之本性”(怀着奸恶邪僻的本性)。
李唐王朝出现了唯一一位被正史记载下来的斗鹅戏的骨灰级玩家——唐僖宗。
《新唐书·宦者列传》有云,唐僖宗李儇少年时不务正业,喜欢斗鹅走马,多次跑到六王家中或者去兴庆池与诸王一起斗鹅。他们应该是豪赌,一次赌注都在五十万钱左右。
《资治通鉴》中也记叙唐僖宗业余爱好非常广泛,骑马射箭、舞剑弄槊、阴阳算学、音乐、赌博、蹴鞠、斗鸡、赌鹅等等,可以算得上无一不精。
他尤其擅长打马球,曾经有一次和身边的一位名叫石野猪的伎优夸口道:“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石野猪回答说:“如果遇到尧、舜作礼部侍郎,恐怕陛下不免会被他们放逐。”唐僖宗听后大笑不止。
因此,时人创作一首《宫词》借以讽刺唐僖宗:“落叶流红出御沟,斗鹅池畔水悠悠。缘知礼部无尧舜,且向球场夺状头。”
元朝时期,无名氏创作的《中吕·无仙客·正月》唱道:“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三五宵,绮罗人,兰麝飘。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当时的人喜欢在元宵节那一天举办斗鹅竞技。“斗合”虽然是斗,但却一片祥和。
明朝时期的一些诗词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了斗鹅戏,如洪武年间的管讷“秋水池头看斗鹅,霜毛零落粉香多。”史谨“忆向龙池看斗鹅,无边春色上衣多。”以及万历年间的沈守正“江城三月犹巢燕,野俗群儿喜斗鹅。”都可以佐证,斗鹅戏在当时民间的流行。
到了清代,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禽语》中介绍:“潮人有斗鹅之戏。鹅,力鹅也,重者三四十斤,斗时以咬眼为上,咬舌次之。”
从这些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斗鹅作为一项竞技游戏,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普通民众对此都有着广泛的兴趣。那个时候的人会不会也和今天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我们一样,只要有闲暇的时光,便连忙抱着自己家中的大鹅找人捉对儿厮杀呢?
推荐阅读:
历史上曾经以“八仙”为组合名称的团体,你能说出几个
小学生必背古诗《枫桥夜泊》,究竟哪里有问题,为何千年来争议不止
从神性到兽性,从美人到丑八怪,山鬼都经历了什么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