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古代官职名词简释

北京好皮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611/9051898.html

官名。唐、宋、明、清皆设,职权不一。唐中宗景龙二年,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明初政归六部,洪武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仅五品。其后增设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官尊于六卿。清因之,设殿(保和、文华、武英)阁(体仁、文渊、东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秩皆正一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遂为宰相之职。

官名,明洪武初采《尚书·立政》庶常吉士之义,置庶吉士,六科及中书皆有之,永乐二年始专隶于翰林院,以进士之擅长文学及书法者任之。清因之,设庶常馆,进士殿试后朝考前列者,得选用为庶吉士。肄业三年期满再经考试,按等第而分别授职,谓之散馆。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入选者,内用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外用知县。

官名,明初沿前代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开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每科又设都给事中一人及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以总司之。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章奏均必经其手,故权势尤重。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又合称台垣,台指御史,垣指给事中。清初沿明制,六科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秩为正五品。雍正元年始并入都察院,职权范围已大为缩小。光绪三十二年(年)撤销六科,仍通设给事中。

汉沿秦置,在御史大夫下,或给事殿中,或举劾非法,或督察郡县,或奉使出外执行指定任务。东汉别置治书侍御史。晋以后,又有殿中侍御史等名。唐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而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史为御史台之成员。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秦始置,两汉沿置,为自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侍从皇帝左右,同入宫廷。初仅伺应杂事,由于接近皇帝,地位渐形贵重,然犹为亲近之职。南朝宋文帝时,始掌机要,梁、陈相沿,实际上往往即为宰相。北魏尤重其官,呼为小宰相。隋代必纳言。唐代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成为门下省的正式长官,但因官位特高,仅作为大臣加衔。非有同平章事的头衔,即不为宰相,与南北朝不同。

始于秦,汉沿置,九卿之一,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后汉书?百官志三》: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皇帝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历代职掌略同。唐称宗正寺卿。

明清制,每岁举行一次,朝廷使州县遴选年高德勋之士绅,头名为耆宾,次之者为介宾,余者为众介宾。以乡饮酒礼誉之,授乡饮耆宾等称号。

为明清时的一种闲职官员,没有具体的职事,类似现在的荣誉称号,是对高龄老人(一般要超过85岁)的荣典。

指年高的学者。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

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有南、北直隶之分。清代设直隶省,行政中心设在保定。明清时,不属府而直属省管辖的州称直隶州,属府管辖的州则称散州。

堪舆即风水。《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

以冢宰为天官掌邦政,乃百官之长。唐指吏部长官。

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攘邦国。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一。唐武后曾一度以改户部为地官。

地官,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一,《国语》周上,司徒协旅,注称掌合师旅之众。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主管教化,为三公之一。清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周礼》以宗伯为春官,掌邦礼。后春官为礼部的别称。

夏官以大司马(兵部尚书)掌邦(军)政。

主刑,大司寇(刑部尚书)。

大司空为冬官,掌管工程制作,后也以冬官为工部的通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