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3章不能以礼让为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逐句解释: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礼让:礼节和谦让,指礼法。

何有:何难之有的意思。

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何难之有呢?孔子的意思是按礼法来治理国家有什么不可以呢?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如礼何:那礼怎么办?即如何行礼呢?

不以礼制来治理国家,那该如何施行礼法呢?孔子的意思是国家层面不遵守礼制,那么礼制将无法推行。

心得总结:

本章孔子指出治理国家采用礼让没什么问题,推行礼制应该先从国家开始。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周礼,他认为朴素的礼制有利于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周朝以来,国家推行王道,人们信奉礼节和谦让,因此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心不古,祸乱四起,孔子觉得只有恢复礼制,才能让天下大治。

孔子为了推行礼制而奔走呼号,可是诸侯君王表面欢迎,实则并不推崇,因此孔子气愤难当,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坚持他的理想,招收学徒,传播思想。

孔子的心思没有白费,上下两千年,后世中国受到孔子礼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虽然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早就全面西化,人们普遍采用西方的哲学和科学思想来工作和学习。传统意识逐渐凋零,但儒家的仁爱、忠恕、和谐、克己、谦让、信义等思想依然牢牢地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把中国传统思想和现代科学精神作结合才能打造出美丽的新世界来。

附图: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阅读

理解《道德经》电子版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