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先秦经典著作中的意义形而上者谓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国哲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或者说研究“道”和“德”的学问。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是以“道德”为核心。我们可以选取六经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经典中的例句,来理解“道”“德”的意义。括号中是历代经典注疏,不再一一注明出处。从这些不同经典著作的语境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道”“德”意义的一致性和相同的哲学背景。

孔子删述六经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注曰: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

《尚书·大禹谟》曰:“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注曰:今蠢蠢然,动而不逊者,是此有苗之君。昏暗迷惑,不恭敬王命。侮慢众常,自以为贤。反戾正道,败坏德义。)

《诗经·大雅·文王》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注曰:念汝祖文王进臣之法,当述而修行其德。又当告庶国云:勤修德教,福自归之。)

《左传·文公十八年》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注曰:德者,得也。自得於心,心之所得,有恶有善,欲知善恶,以法观之,合法则为吉德,不合法则为凶德。既有善德,乃能制断事宜。既为其事,务求成功,度量功勋,必功成乃善。民不自治,立君牧养,作事成功,所以养食下民。其意言在上位者,必有法则,乃为养民之主。)

《礼记·乡饮酒义》曰:“礼以体长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注曰:德者,得也。既能有礼以体我长幼,以事得宜,故曰“德”也。术者,艺也。谓宾贤之人有术道。今以宾敬接待之,事其尊敬,学习术道,身得成就而有令名。以上宾主德义之事,於礼最重,故圣人务行焉。)

《周礼·考工记》曰:“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注曰:此欲斩毂之时,先就树刻之,记识其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之处。必记之者,为後以火养其阴故也。)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曰:德者,得也。物得其所谓之德,寂然至无则谓之道,离无入有而成形器是谓德业。)

《道德经·五十一章》曰:“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注曰:谓成其实,各得其庇荫,不伤其体矣。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谓之玄德也。亭、毒,均养也。)

《管子·形势》曰:“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邓析子·无厚》曰:“夫达道者,无知之道也,无能之道也。是知大道,不知而中,不能而成,无有而足,守虚责实,而万事毕。”

《墨子·修身》曰:“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韩非子·解老》曰:“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在《周易》、《道德经》、《管子》、《邓析子》、《韩非子》等著作的例句中,“道”“德”是天地人道德的总称。在《尚书》、《诗经》、《左传》、《礼记》、《论语》、《墨子》等著作的例句中,“道”“德”是指人的道德。在《周礼·考工记》的例句中,“道”是事物之道。

从这些例句的语境中可以概括出,“道”是形而上的抽象本性,是事物之为事物的根据,“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德”是“道”的体现,是“道”之功用。德者,得之于道;“德”以“道”为本。

#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