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兴礼乐是刘德振复儒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周朝尚文重礼,长期积累起繁富的礼制,后被整理成《周礼》。儒家以乐配礼,形成礼乐。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及至春秋战国,诸侯僭越,天下纷争,礼崩乐坏。待汉朝刘邦取得天下,一群草莽英雄不知礼仪规矩。“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史记·叔孙通传》)。叔孙通博通古礼,他为汉朝制定朝仪,诸侯群臣朝贺如仪,莫不震恐肃敬。使刘邦感觉到了作皇帝的尊贵。叔孙通死后,汉仪渐失。刘德深知“治道非礼乐不成”,乃“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汉书·礼乐志》)。他为搜集拯救礼乐经典煞费苦心,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汉书·刘德传》说他得先秦《周官》、《礼》、《礼记》等旧书,《隋书·经籍志》有了更详细的缕析:
汉初,有高堂生传《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而河间献王,好古爱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而又得《司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阴阳之记》,并无敢传之者。唯古经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不殊,而学多异。
汉时有李氏得《周官》。《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
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阴阳之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又定《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
至于为德整理雅乐,《汉书·礼乐志》载:“河间献王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又《艺文志》:“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
制氏是汉初朝廷大乐官。《隋书·经籍志·乐部》载:“乐者,先王所以致神祗,谐百姓,安宾客,悦远人,所从来久矣……汉初,制氏虽记铿锵鼓舞,而不能通其义。其后窦公、河间献王、常山王、张禹,咸献乐书”。
综上所述,可知刘德在河间国展开了一场广泛、深入、全面的儒学经典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河间成了一处儒学研究中心。
作者: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