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有关礼仪的俗语。
我国有近年的历史,最注重的就是礼仪和祭祀。西周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礼仪专著。上面是这样解释的:
我国最高礼仪是“三拜九叩”,是指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时的庄严大礼。
“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崇拜的人,愿舍其身。
“叩”就是跪下身体不起来,头点地表示顶礼恭敬的意思。
“三拜九叩”就是指跪下身子,头点三次触地,然后站起来重复前面动作。总得来说就是三次跪下身子,九次头触地。
为什么是三拜而不是其他呢?
古人最初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到后来人们为了表达无比亲切热情,这才增加了一拜,有了三拜之礼,从此后,三拜成了常礼。
“三拜”——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
佛教的“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佛祖。
婚姻的“三拜”表示对天、地、父母的尊敬和祭拜。
“四拜”不是常礼,而是一种谢罪的加礼,比如苏秦拜相后,他从前那个对他刻薄的嫂子给苏秦拜了四拜,表示谢罪。
在明朝四拜是最隆重的礼仪。
不过有些地方是忌讳拜四的,这些地方的人们认为第四拜是拜给死人的,是拜鬼神的,“四”谐音为“死”。
如果你给老寿星跪四回,估计老人跟你急眼,一急眼就出事,不是打你一顿,就是被你气死。所以说“拜四要出事”。
虽说“礼多人不怪,”但也分地方和场合,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你说是不?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