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不少清朝历史政治小说、电视剧的人,想必都听过一个词——京察大计。这是朝廷对官员进行考核、评定的两项制度,只不过这两项都是针对文官的,为武官量身打造的叫军政。最终对文武官员进行考评,依据优劣分为三个等级:称职、勤职、供职。
这套制度据说是明朝发明的,清朝沿用。那么明清之前是否对官员进行定期考评呢?当然,只是评定的制度名称、具体办法不尽相同,但核心原则、评定目的、评定的用途是相同的。就算是在世袭制的周朝,也要考核官员评定优劣,在《周礼》中称为官计,从六个方面对官员进行考评。
一、善,指好的官声,就是为官的声誉。在百姓口中就是通俗易懂的好官和贪官的区别。但在官吏眼中,官声又不一定是这样。在政治黑暗时要想做一个百姓称赞的好官,难;做一个让上司点头称赞的好官,易。毕竟决定官吏升迁的权力掌握在顶头上司的手中,而不是百姓手中。古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清知府”的官声是谁评定的呢?是百姓对“小贪”的谅解和包容,还是用钱买来的上司的考核评语?
二、能,指推行政务的能力。评价官员能力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能保证政令通畅,朝廷颁布的各项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并切实发生作用。《雍正王朝》中,李卫和田文静奉皇帝的命令在地方上推行新政,但是当地很多官员和士绅相互勾结,给新政的推行设置了种种障碍,李卫甚至连一份通俗易懂的告示都发不出去。但是他们二人一个和官绅斗智斗勇,一个梗着脖子和官绅硬碰硬,逐渐将新政推行开来,并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绩,他们都称得上是能臣干吏。
三、敬,指勤俭尽职,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爱岗敬业。敬是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敬是严肃认真不敢丝毫马虎,敬的反面就是敷衍塞责玩忽职守。时下流行的佛系、躺平,虽然是个人对生活、工作的情感态度和面对方式,但应该以尽职为前提,否则就变成了遭人痛恨的尸位素餐。
四、正,指品行端正言行端正。首先是心术正,为人正派,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地处理事情。在古代,虽然也有律法,但是官员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公平公正要靠官员的品行端正言行端正来保证。
五、法,指遵纪守法严格执法。只有官员自己奉公守法,他才会有严格执法的意识,才有可能做到执法如山。
六、辨,指明辨是非的能力。若升堂审案,明辨是非才能彰善瘅恶,才能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自己而言,能明辨是非,才不会陷入到是非中,不别人利用,不引火烧身,不自取灭亡。
《周礼》对官员的考核标准,确实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它是以官声为首,而将“法”放在第六位,这是不是说明当时不太注重依法办事呢?有人解释说“法指守法不失”,这可以理解为守法是每位官员最低的标准,而最高的标准是符合一个综合指标——“善”,它代表的官声包含了能、敬、正、法、辨这五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官声的细化。
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对官员的考核中,除了强调官员推行政务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外,更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