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闽清云龙乡的一个深上里有一个村,这个村叫际上村。际上村可是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啊,在村的两边是两座大山对峙而立。一座叫凤凰山,一座曰钟湖山。据风水学说,凡是有瀑布的地方就会出人才,这里的际上村就出了我国宋代音乐家、丞相陈贤良,宋代音乐家礼部侍郎陈旸,而且,陈家“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就连苏东坡、王安石也曾到此游玩过。
际上村你别看他现在躲在深山中,实际上,际上村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宋代的时候际上村可是有古道通往福州,衔接福州学子进京赶考的古驿道,直通北宋、南宋的京都汴梁、临安。因此在际上村旁边的凤凰山上可是有丰富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可是省级保护文物。
在众多摩崖石刻中“起傅岩”题刻最为醒目,细细揣读耐人寻味。“起傅岩”三字为楷体直书阴刻,字径约1米。字迹结构严谨,笔力苍劲。在其左右侧,还各勒一道圆首碑状题刻。右碑由于年代久远已佚,左碑为张安国作七律诗作一首犹存。诗云:“欲识东君去信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来说。”
除了摩崖石刻际上村还保留着两座宋代石梁桥,一座坐落在村西,该桥为两台两墩、三孔等跨,长35米,宽3.4米,高约6米。桥墩以青石条干砌,其状似舟,尖端逆流,主要是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桥面以15块长6.50米、宽0.50米、厚0.33米的青石板五节相连六块并列平铺而成。
据史料记载,旧时际上有驿道与永福(今永泰)、闽侯相接。当年梅邑都里等地的商人学子进入省城、北上京都由此经过。因而,在际上曾有多座石梁桥与驿道衔接相通。随着春秋更替、岁月沧桑,仅有两座宋桥保存到今天。听当地村民说,当年这里水流湍急,溪上仅有简易搭桥,陈祥道、陈旸兄弟为方便人们的安全行走而倡导修建了石桥。这座桥是闽清县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最长最大的宋代石构梁桥。
另一座小石梁桥位于洋尾、洋头间的小溪上,两米多长的石板架在两头,有意思的是桥面石板凿成弧形,像似底朝天的小船,上面刻有捐赠人及时间。桥长4.6米、宽1.10米,两岸以青石块干砌成堍,桥面以两块宽0.6米、厚0.35米的花岗岩石板平铺,其上刻有“弟子陈玩、陈翰、陈□□□□观桐□□生一□舍桥梁一条”(□为字迹被风雨侵蚀,难以辨认)等铭字。
在际上村南部山腰的田垄中,有两尊石雕翁仲和四尊瑞兽。两尊翁仲身披铠甲戎装,双手持剑,威严凝重;四尊瑞兽为石虎石羊,造型简洁古拙,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宋代石雕风格。应是墓葬的附属物。还有保存完好的带有铭文的宋代石槽。
在际上村关于十八学士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在公元九零七年,际上村始祖陈千郎公跟随闽王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县入闽,居省南大义。宋初其三子陈柄公像另外开辟一块地方发展,就从省南大义沿闽江像上游走,入梅溪,上昙溪。一路来到漈水涯前,看到漈水涯壮观的节节瀑布,并攀上漈村口,只见这里山环水绕倒装葫芦的盆地一派平川,这世外桃源真是他苦苦寻求的理想宝地。陈柄公停下寻找的脚步,逐于山边结庐,等待找到这里的风水宝地,开基建房,安居乐业。一天,他独自走进村西山脚下的松柏林中,依靠在一颗大树下的青石板做了下来,突然脚下响起“扑,扑”的声音,一看,原来是一只只大白鹤正从青石板下树洞钻出来,一只,两只,三只,总共十八只飞向天空。仙鹤可是吉鸟,陈柄公悟道了这里就是开基的风水宝地。这是,天快亮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把陈柄公从睡梦中吵醒,原来刚才只是南柯一梦,惊奇中的他赶紧y又把睡梦中的情景在清晰的回味一番。天一亮,就急急忙忙走进昨晚睡梦中的那片松柏林走去,果然在一颗大松树的青石板下有洞穴。陈柄公就选择在这里开基建房定居。因为在闽清方言里“鹤”与“学”是谐音。房屋落成时,陈柄公便在门前竖起一块刻有“十八学士先兆”的石碑,以勉励子孙后辈勤学耕读,树青云之志,登科及第,成栋梁之才。若干年后,“甫三世而贤豪出”预言果真得到了验证,到了陈祥道,陈旸及其侄辈陈刚中一代,这里就涌现出“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人才辈出的科举盛事。
在十八学士中又以陈祥道,陈旸最为著名。开创了礼乐文化。
陈祥道(~年),字佑之(《宋史》作“用之”),北宋庆历二年()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平四年()中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太常博士。陈祥道认为“治国以礼为本”,从年轻时起注意收集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发愤二十年”,于元佑四年()写成《礼书》卷和《仪礼注解》32卷,得到朝廷重臣很高评价。哲宗皇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特拨纸笔,并派宫内楷书高手3人、画工1人帮助缮写。陈祥道因此升为秘书省正字兼馆阁校勘。陈祥道对历代礼制沿革和典故十分熟悉,朝廷有关重大仪礼多向他咨询。陈祥道学识渊博,勤于思考,除撰写《礼书》、《仪礼注解》外,还著有《周礼纂图》20卷、《考工解》、《礼记讲义》24卷、《论语全解》10卷。陈祥道与王安石之子王雱系同榜进士,与王安石又有师生情谊。王安石曾作《三经新义》,注释《诗经》、《尚书》、《周礼》,阐发其变法新政理论。陈祥道著述多受其影响。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朝廷党争十分激烈,政局变动频繁,王安石两次罢相,加上父亲变故,陈祥道受牵连,曾相当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仕途坎坷曲折。在他临终前不到十天,朝廷特赏他为宣义郎,赐绯衣。元祐八年()陈祥道在京去世,享年52岁,后奉旨葬于闽清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后门垅。现存墓道旁立有两对翁仲和三对石兽,可以看出墓主去世后后人对他的崇敬。去世后,陈祥道入祀三山郡学先贤堂和本邑乡贤祠。
陈旸(~年),北宋音乐理论家,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官至礼部侍郎。陈旸,字晋之,北宋熙宁元年()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圣元年()陈旸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制科入仕,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后任太学博士。宋徽宗即位,陈旸进献《迓衡集》,得到赏识,升为秘书省正字。崇宁二年()时任礼部员外郎的陈旸著成《乐书》二百卷,朝廷上下给予很高评价,升为太常丞。历官驾部员外郎、宣德郎、礼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鸿胪太常寺少卿、礼部侍郎。政和二年()陈旸因“言盐铁利”被罢官,但不久又复职,除右文殿修撰、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除《乐书》外,陈旸还著有《礼记解义》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北郊礼典》三十卷。南宋建炎二年()陈旸去世,享年61岁,奉旨葬于本县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今白中镇普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