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它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制度,开创了郡县制和官僚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几千年。秦朝在统治时期,统一了文字、货币还有度量衡,并修筑了万里长城,种种政绩在中国的历史上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1而秦国的强大和法家的思想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法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法家又在秦国的崛起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法家对于秦国的后来发展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法家的发展
春秋后期,天下大乱,诸侯之间打来打去,那时候的战争已没有了任何的道德标准,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曾经被奉行几百年的“周礼”也失去了意义。当时的人们对于世界意义的认识进入到一种盲区,人们突然之间没有了参考系。此时,也是多种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齐争鸣的时代。
在这诸多流派之中,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复周礼。他们认为,现在的社会乱糟糟,就是因为人们不再认周礼了,如果我们全部人都按照周礼去做事,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很明显这是儒家的看法。还有一种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规范。他们认为现在的社会乱糟糟,就是因为曾经的传统太落伍了,跟不上时代,必须的做出改变,才能让社会正常起来。这是法家的态度。第三种就是出世,就是现在的人都太执着于各种利益,如果我们都各自安好,那社会自然就太平了。这是道家的观点。
图2在当时诸侯混战的时代里,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于现实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每个诸侯都不愿意放弃自身的利益,所以到最后只有法家被诸侯所接纳,自此,法家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法家的思想和儒家有着紧密的关系。法家的最重要人物:李悝,魏文侯,都是子夏西河学派的后人。子夏西河学对于孔子“仁义礼智信”中的“礼制”思想的萌芽有所展露。韩非子、李斯都师从大儒荀况。而荀况的“性恶论”,让“礼制”思想最终成熟壮大。
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但是在它具体应用在社会管理中,已经到了战国时代。李悝是将法家思想具体实践的第一人。最早是在魏国的变法,并著有《法经》。李悝在魏国变法中奖励耕战,建立了有效保护农业的生产体系,也建立了赏罚分明的制度法律。最后,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盛的一个国家。后来诸侯各国为了强大自己的国体也都纷纷开始变法。由此可见,法家的出现对于战国时期来说,是个必然的结果。
图3法家的主要内容是依靠严刑峻法来统治社会。“法”代表着君王的意志,官僚是君王意志的执行者。在法家眼里,“上尊而不侵”,任何人都不能损害君王的权威。
法家的治理有三个特点“法令、权术、局势”。法令就是国家颁布严刑峻法来治理社会,违者必将受到重罚。权术,就是君王治理朝臣的权术。局势,就是当权者要建立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法家的治理将整个国家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提高了战争的效率,所以它获得了诸侯们的支持。各个国家相继开始变法。同时,在秦国的商鞅也在进行着变法,商鞅通过怎么样的手段将秦国变得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全国呢?
二、商鞅变法与秦朝的统一
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的公孙子弟。他曾经认真学习过李悝的法学著作。商鞅最开始在魏国的大臣门下做一名门客,后因得不到重用就离开了。在游历的过程中,受到秦国招贤令的号召而来到了秦国。当商鞅初来秦国的时候,秦国还很弱小,一直被中原各国打压排挤,一片衰败之色。商鞅来到秦国之后曾三次和秦孝公见面。第一次谈帝道,秦孝公昏昏欲睡。第二次谈王道,秦孝公勉强听的进去,却没有太大的兴趣。第三次谈变法,两人相谈甚欢。从此,商鞅和秦孝公的配合,在秦国开始了变法。
图4商鞅刚开始变法时,也是顶着重重的压力,首先他必须获得人民的信任。于是商鞅就在栎阳南门竖起一根木头,并且许诺,谁能将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金。可是民众没人相信,后又提升到五十金,有一青年做到了,商鞅立马重赏五十金,然后秦朝民众都相信商鞅变法的真实可信。
商鞅一心变法,不顾人情世故,秦国太子犯法,因刑不上君王,商鞅就追究太子师太子傅。所以秦国人民都感受到商鞅变法的决心和魄力,变法也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更彻底的执行。
商鞅对于秦国的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他统一了度量衡,制定法律文本,建立了郡县制,落实了户籍制度,还将人编成组,建立了保甲制度。总之就是把所有的人都监督和调动起来。
图5商鞅的变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奖励耕战,即奖励农耕,奖励兵战。奖励农耕就是坏井田,开阡陌,将土地私有化,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商鞅还推出了倒置累进税,产量越高者,交的税越少,产量越低者,交的税越高,让国民勤勉务农。商鞅还进行了移民政策,给外来的人大量的土地,然后给予优惠政策。当时各国的移民都来到了秦国,使秦国本国的劳动力得到了解放,然后所有的秦国人就都被征兵。
商鞅为了奖励兵战,把秦国原有的赏罚制度进行了改革。原来所有的军官都是世袭制,只有贵族才可以担任。商鞅就把原来的爵位废除,另立了二十级的爵位,进行论功行赏。于是秦国的将士都成了虎狼之师,打仗十分的勇猛,战场上拼命地杀敌,争夺敌人的首级。
《商君书》里面有过这样一段描写“秦国的士兵打仗,就像狼看见了肉一样,父亲将儿子送去当兵,哥哥把弟弟送去当兵,妻子把丈夫送去当兵,都说,如果不得爵位就不要回来了”。
图6由此可见,当时秦国人民的万众一心,和商鞅变法的深彻程度。商鞅变法,在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中,通过奖励农耕,奖励兵战,让秦国的经济变得富庶,军队变得强大,从而使秦国成为了中原最强盛的国家。
后秦孝公去世,商鞅因变法得罪了秦国的权贵,最后被车裂而死。但是商鞅的变法却一直在后来的历代君主中一直贯彻和进行着。虽然秦国的变法比较晚,但是因地理位置比较好,秦国在其他六国的西边,这个位置易守难攻,只有它进攻别人别人很难打它,最终秦始皇吞并六国完成了统一。
三.秦朝的衰落
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变得强大,最终吞并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可是秦国的统治却只维持了15年的时间,这种结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法家的思想在其中又有什么影响呢?
图7法家的变法,最终将秦国的所有人都调动起来,大力发展耕战,从而提升了战争的效率。而战争效率的本质是掠夺外部来滋养内部。当秦国完成了统一之后,这种掠夺的对象就从外部转向了内部。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国的法律十分的苛刻。
秦国将全国人民编成组,建立了“九司连坐制”,就是所谓的特务告密制度,组内有一个人犯法,其他人必须举报,如果不举报,同罪,法律规定腰斩。秦朝还制定了各种严刑峻法来进行管控,而且惩罚都特别严厉。《史记》上记载过一句话“赭衣塞路,有鼻者丑。”赭衣就是囚犯穿的衣服,这就话描写着,囚犯多的已经将路给堵塞了,街上有鼻子的人反而是丑的,大部分的人因为犯罪,已经没有了鼻子。从此可以看出,秦国在法家思想的治理下,严酷到何等的地步。
图8法家的变法只能帮助秦国变得更强,战争效率更高,但是却不能帮助秦国治理天下。打天下需要战争的高效率,治理天下却需要教化和尊重民意。秦国虽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是秦国的治理手段却依然是通过暴力手段压榨归顺来的诸侯国。这也为后来秦国各地区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的途中突然病故,胡亥和赵高联手逼死了本应继承皇位的扶苏,然后又杀死了大将蒙恬。胡亥上位后,害怕其他人不服,为了巩固皇位,诛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此时秦国的朝政一片混乱,而秦人在秦国朝廷的严酷统治下“苦久已”,于是各自都开始了起义,最后秦朝在历史上落下了帷幕。
结语:
春秋末期,法家的思想展露萌芽,最后在战国时代应用于实践。各诸侯国因法家的变法而变得国力强盛。秦国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变得国富兵强,又因为秦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最终完成了统一。法家的变法提升了国家的战争效率,通过战争掠夺资源补充国力。可是秦国统一后,继续用法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就只能通过掠夺百姓来滋养朝廷。这样的统治注定不能长久,最终秦国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图9法家的发展适应了当时诸侯乱战的时代格局,它能提高战争的效率,却不能治理国家,因为法家的思想太过于苛刻,所以后来的二千年的封建治理,法家需要儒家的配合,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参考文献:
《消失的帝国》
《新编商鞅评传》
《新编中国哲学史》
《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