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历史记录 整子.8.7 姜子牙,这个人后人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大家基本上是通过《封神演义》这本小说来了解的。这是第一个路径。第二个途径,是一个著名的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第三个途径就是关于后世著作中零星记载的传说和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河内汲人也”。 《银雀山汉墓竹简》:“太公之书,古亦称《周书》”。 皇甫谧《帝王世纪》:“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 《战国策·秦五》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展喜:“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周灵王:“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晏子春秋》楚国下大夫:“齐自太公封国建邦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甲数万,足可与楚抗。” 《孙子兵法》:“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孟子·尽心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荀子》:“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吕氏春秋》:“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 《淮南子·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 《盐铁论·轻重》:“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 《淮南子·说林训》:“吕望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矜,以类相慕。” 《淮南子·修务训》:“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观之,则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 以上资料基本上搜集了早期人们对姜子牙的理解依据。 姜子牙的事迹在《尚书》中未见。先秦之前称为《书》。《银雀山汉墓竹简》:“太公之书,古亦称《周书》。”未知所详。是否《尚书》之名,就是根据姜尚而来不得而知。后人称为《书经》的《书》早期版本由来已久,《论语》和孔子也经常提到。但但是得内容和篇幅肯定不同于后世所传。 根据《左传》的某些相关内容记录,可说明鲁国史官对《春秋》的记录在齐鲁一带存在一定的文化圈。比如说,孔子《论语》中可证实孔子经常接触的原始资料是《诗》和《书》。齐国和鲁国毗邻。孔子也曾经往返于两国之间。齐国就是姜太公的封地,在春秋时期之前齐国地区并不发达,管子为相的时候才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我们社会发展的层面来探讨,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深厚的文化铺垫基础以及知识的推广,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从这点上看,我们不能忽视或排除齐国有关对于《书经》文化继承的可能性。如果齐国是继承了《书经》的文化,那么鲁国则继承了《诗经》文化。《银雀山汉墓竹简》所说的内容或许有其可揣度的影子。 姜,姜姓,《說文》:「姜,神農居姜水,以爲姓。从女羊聲。」 《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毛亨傳:「姜,姓也。……姜姓者,炎帝之後。」《通志.氏族略三》:「姜氏,姓也。炎帝生姜水,因生以為姓。」 《大戴礼·帝系篇》云:帝喾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 《史记·周本纪》又从而记之,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置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长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姜水即今陕西宝鸡市清姜河。姜字,有的人认为即羌字。这二个字眼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关联的。《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河内汲人也。”河内在今天的洛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地方。据地理位置的确定,同传说中姜子牙发源于渭水一带后来扩展至河内一带的广大地域基本上不大相悖而确信。从姓氏上看,正统的当时中华民族的发源一支,其实姜子牙比周人姬姓更加正统,而且势力也比周人大得多。因此,周文王和周武王必须联合姜子牙。但为什么周人后来的发展如此强劲呢?主要原因就是周人农耕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关系非常大,而姜子牙的国家却还是处于巫法时代的历史阶段。 我们看《尚书》就知道,《尚书》是一本充满对传统巫法社会批判的典籍记录。而殷商是一个什么社会?当时到商纣的时候,还处于一个“格兽”的社会状态,它们以狩猎为业,由于狩猎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扩展国土,到亡国的时候,纣王还在派兵征讨东夷。也正是狩猎文化,这对稳定发展的农耕文化带来冲击,抵制和压迫。他们会阻止周人的开垦农田,践踏农作物。那么,姜子牙是如何踏上参与伐纣的道路呢?我们别看姜子牙的国家社会本身落后,但拥有相当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姜子牙之所以称为“吕”,就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第一个进行城邦国家联盟的人。这是一种先进政治制度地推行,既可以抵挡周人的扩张,也可以防范商纣的威胁。 《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后人解释姜太公垂钓渭水之滨,其实都在这里演绎出去。司马迁干脆读作“师尚父”,其实,这是错误的读法。师是军队,不是老师。姜子牙的原名应该就是叫做“尚父”。父,在古代就是巫工领袖的意思。一些技术,经验,知识方面比较实用的国中老者教导人,领导者,前辈都称作父。 在知识方面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话语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巫师手中。这个社会地位在周朝之前,从来没有变更过。周朝周礼建立后,巫师被纳入巫官范畴,被控制了起来。周人统治者为什么把姜子牙的封地抛到齐国那个落后的蛮荒之地呢?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姜子牙为什么叫做“尚”呢?尚,甲骨文和金文都从八从冂从鼎,或者从丁。从八的意义,同吕字的意义是相通的,它代表分散管理各个邦国的意思。而通过的手段,则是利用冂即宗庙的建设来维持各个邦国之间的团结纽带。那么,掌管了宗庙,也就控制了下面众多的邦国联盟和地方部落社会。而掌管宗庙的人就是大巫师。因此,姜子牙作为武王伐纣的一只主力军队,非常凶猛。周朝建立后,实施宗法制度,就是参照了姜子牙的国家管理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周礼社会运行制度体系。 那么,姜子牙为什么叫做牙呢?牙,就是起源古代军队打仗使用的行马。也叫做枑。后来军队军营,营寨所建立的牙门也来自于此。殷末周初的时候可能也叫爪牙。《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師克盨:干(捍)害(禦)王身,乍(作)爪牙。《尚书》有《君牙》,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作《君牙》。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这个意义。有守护和保护的意思。 说点题外话。我们今天说的“和尚”即“僧”,来自于梵語僧伽邪。但我们中国造字也不是胡来的。僧,就“曾人”。曾也即尚。《说文》释尚,曾也。庶幾也。和尚是什么,就是印度天竺的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