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的服饰能吸引你吗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服饰的基本功能,大致有避寒署、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表仪态等几个方面。在商周时代,服饰具有明贵贱、序等级的重要社会功能。关于商代的服饰,文献中仅有零星记载,且语焉不详,很难据此考索。研究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根据考古资料。

商代衣料的质地,有麻、丝、棉、皮革等。

商代的人像雕塑,大都着有服饰,刻划细致,是当时人们衣着打扮的真实写照。从已发现的80余件人像雕塑所反映出的衣着情况来看,服饰形态有交领右衽短衣、交领右衽素长衣、交领右衽素小袍、交领长袖有华饰大衣、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高后领敞襟长袖花短衣、圆领长袖花短衣、圆领窄长袖花大衣、圆领细长袖连袴衣等10余种。这些服饰有等级之别,大致说来,中上层贵族间流行窄长袖花短衣,中下层社会中多穿窄长袖素长衣。

发型和冠式,是服饰仪态的重要环节。商代人像雕塑所显示的发型达20余种,大都附有饰物,简单者施簪插笄,复杂者加戴冠饰。饰发方法大致有两种,或依发型为饰,或戴冠增饰。下层社会成员大多依发型为饰,饰品平平;中上层贵族喜好戴冠增饰,冠式多种多样,饰品等次有差。

殷商时代,中原华夏族与周边部族的服饰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服饰的差异甚至,成为区分不同族类的重要标志。最明显者如衣襟开向的左、右之别,即所谓的“左衽”和“右衽”。中原华夏族习惯右衽,殷墟出土的雕塑人象的衣着,右衽衣最为常见,未见一例衣襟向左开者。周边的有些部族则与此反,左衽的习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如瓯越之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西南夷“其人皆椎结左衽”。可见,左衽或右衽是夷夏之别的标志之一。西南部族流行左衽,起码可以上溯到商代。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古城遗址祭祀坑所出的青铜人像中,一尊身高约厘米的大型立式人像,衣着即为左衽,应是土著的群巫之长或方国首领的形象。

西周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化的时期,在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周代的服饰,古代文献有很多记载,尤以《周礼》、《仪礼》、《礼记》所载为详。三礼记载的服饰制度,许多是在西周时期形成的。

依礼着服,等级有序,贵贱有别,是西周服饰制度的显著特点。西周以礼治国,各种社会活动均被纳人礼的范畴,形成了繁缛的礼仪。服饰从属于礼仪,适应礼仪的需要,参加祭礼、朝会、兵戎、丧葬、婚嫁等礼仪活动,应着相应的服饰。社会各阶层的等级序列和贵贱之别,通过服饰的质地,形状、尺寸、颜色、花纹等体现出来。

冕服即贵族的礼服,是西周最重要的服饰。冕服包括冠,上衣、下裳、腰带、佩饰、履等,是一套完整的服饰。服上饰有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龙、山、华虫(雏鸟)、宗彝、藻、火、粉米、黼(斧形)、黻等,各具象征意义。《左传》桓公二年记载了冕服的名物制度:“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衮即画卷龙于衣;冕即头上戴的冠类首服;黻为佩于带下的蔽滕;珽即玉芴,也称圭;带即装束的革带;裳为下身衣,亦称裙;幅即行縢,似今之绑腿;舄即履;衡即维持冠的横笄;紞即悬瑱的丝绳,垂于冠之两旁;紘为系冠之绳;綖为冠之上覆者,后世称为冕板;火即画火纹;龙即画龙纹;黼即刺绣斧形纹;黻即刺绣弓形纹;五色比象即用五种颜色画纹饰,指服章而言。这些名目繁多的衣物和服饰,以及服饰上绘画或刺绣的花纹,各有其功能和象征意义。冕服是士以上贵族穿着的礼服,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冕服各不相同,有严格的等级和区别,古代礼书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和考述。

除冕服外,还有弁服、元端、深衣、袍、裘及多种佩饰。弁服是次于冕服的一种首服,冕尊而弁次之。周代的弁有爵弁、皮弁、韦弁之分,质地、形制,使用的场合各不相同。元端和深衣是除冕服之外用途最广的服饰。元端自天子至于士皆可服之,深衣自天子达于庶人皆服之。元端为国家之法服,天子服之以燕居,诸侯服之以祭宗庙,大夫及士则朝服元端,夕服深衣。冕服和元端都是衣裳分别而不相连属,只有深衣是衣与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的用途极为广泛,“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由于深衣不费而易为,故庶人的吉服也就是深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