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上过的学校你可知道它的千年来历?
现在的人,都上过学校了。学校,上学,其实在我们老家,上学就叫“上校”,上学和上校是同一个意思。
学校民国的时候叫学堂,我们那也称校堂。更早的时候,是私塾,更早呢?
上古舜的时候,叫庠,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十五弱冠束发入上庠,这是文献可考的最早学校。夏朝时,国家设立了“序”,商代又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还有大学、右学等名称。
六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称谓,都是学校旧称,另外帝王学习的地方又叫明堂,官府设置的又可以叫做官学,小孩子启蒙教育的又叫蒙馆。总之中国文化太牛了,光这个学校的称谓就够记忆半天。
塾在西周时确立为家族设置的初级学校,所以叫做家塾或私塾。《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周礼规定“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见《礼记·学记》郑玄注、孔颖达疏)。
庠比塾高端。《礼记·学记》里说“党有庠”。“党”就是“乡党”,是五百家的居所。《周礼》:“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就是说这个序是教习射箭之地,相当于现在的驾校、体校。
游学《说文》中说:“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庠、序都比塾的规格要高规模要大。而泮宫,是诸侯开设的贵族子弟学校,《礼记·王制》“诸侯曰泮宫”,“泮水”是因为礼制要求诸侯的学校只能三面环水。后世科举中,生员入学所以也叫作了“入泮”。辟雍最牛,《礼记·王制》:“天子曰辟雍”,辟雍比泮宫高大上的一点,就是四面环水。
国学”是周代设立的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所有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借阅”:惟官有书而民无;惟官有器而民无;惟官有学而民无。这也就造成了绝对的“官方垄断”,包括教师本身,都是职官兼任,亦即“官师合一”。所以“学校”不光用来教学,还是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职责合一,就像现在的某些国家的“政教合一”如出一辙。
周朝学校设置东周诸侯群雄并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教育才从官府垄断逐渐走向私学。春秋中至战国初,私学大兴,孔丘那种“师”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周礼·周官·大司乐》载“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周礼·周官·乐师》说“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现在的学校除了国家公立,还有不少私人的,地方的。像什么贵族学校、挖掘机学校之类。在崇尚礼乐的周代,除了“国学”还有“乡学”,专门针对地方平民百姓。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就叫“乡学”,分为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由司徒和遂大夫管理,乡遂可以把“优秀毕业生”推荐到“国学”读书深造。《五经通义》说:“三王教化之宫,总名为学。……故乡为庠,里为序,家为塾。”乡学内容以德、行、艺为纲,规定必须要有“乡三物”。除了教授源于夏代的“六艺”之外,还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乡学的入学对象主要是一般奴隶主和平民子弟。
孔子先师小学、大学这名堂,其实也是大周朝“国学”留下来的“遗迹”,因为周的国学就有小学和大学。《周礼正义》说,师氏职掌建于王宫南大门左侧的小学,大司乐职掌的大学建于国都南郊。那会没有清华北大,“国学”却也包括成均、辟雍(又称为学宫)、东序、瞽宗、上庠这“五学”。辟雍居中、东序在东、成均居南、瞽宗在西、上庠位北。所有的“小学”生“大学”生,统叫做“国子”,犹如现在说的共和国之子,很高大上的赶脚。
八岁入学,这也是周朝的遗留。其实严格说起来,现在的孩子八岁入学,都相当于古代的“贵族”。因为那时入学年龄也尊卑有别。王侯太子8岁,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0到13岁,众子以及部分平民子弟要入学,需要15岁。在八岁入学之前,没有“托儿所”,都是家族教育。7岁开始家里就会把男女生的教育有所区别,此后的女子教育也会一直限于家庭深闺了。
现在的孩子入学就是两门课,《语文》《算术》。而周朝的“小学”叫“书”(读写)和“数”(算术)。西周时候官方文字是大篆,已经出现“课本”—供小学文字教学的字书。《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史籀篇》虽已失传,但却是中国教育史上有记载的最古老儿童识字课本。“数”“术”因为相连相关就称做“数术”。西周的小孩子6岁学数数从1至10,9岁儿童学“数日”,就是“数日子”,用甲子纪日学习记日法,知晓朔望的周期;10岁学“计”,开始学习十进位和四则运算,后者又包括学会使用“筹算”和“九数”。
关于“语文”课,《汉书·艺文志》也有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六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法。
从八岁读到十五岁弱冠,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七年级,初中毕业,周朝的“小学”生才会升到“大学”。进大学也和现在一样有限制,有“等级性”,符合资格的少数“小学”生才能享受到大学教育。王大子入大学需要行冠礼的15岁。其他人则要二十而冠进大学。“小学”学的是基本生活礼仪规矩和“六艺”,“大学”还要九年时间毕业,算起来“小学”弱冠,“大学”已经青年人了。学校都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现代的大学知识宽博门类细化,而周朝的大学学什么呢?干戈、乐舞、礼仪、典书,也就是所谓的“礼乐”。西周的“礼”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治世技能和个人修养训练,西周的“乐”不光声乐、器乐还有舞蹈,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相当于现在的“艺术学院”,涵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方面,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著名的“六艺”,其实也分“小学”“大学”两个学习阶段:书、数作为小艺,“小学”学习;礼、乐、射、御相对就是大艺,这是“大学课程”。
《礼记·学记》记载很详细:“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也就是就读大学期间,第一、三、五、七、九个学年要定期考核国子的德行和道艺两个方面。七年为“小成”,第九年考核合格可以结束学业了,称为“大成”,就可以分派官职、奖励爵位、取得俸禄。而不合格的,并没有留级一说,经过劝诫做工作之后仍不思悔改不见长进的,不是开除,而是直接流放远方永不录用。从这也能体会到,“大学之道”就是“修身修己治国治人”。
私塾先生大周的“国学”教育肇始传承后世。汉太学、武帝增设国子学与原有的太学并立、北齐国子寺;隋唐宋三代国子监下辖太学、四门、国子学;元代叫国子学,明、清改回国子监。从初期的礼乐文化,到后世儒家学说昌盛,儒家经典论著便成了“国学”主要内容。如汉代的太学教授《周礼》、《周易》、《尚书》、《诗经》、《春秋》这五经;唐代除五经外还有《仪礼》、《礼记》、《毛诗》、《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等经,闲暇选修《国语》、《尔雅》;北宋国子监的课程和教材增加了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等书;南宋增加了朱子《四书集注》和《仪礼经传通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西铭》,程颐的《易传序》和《春秋传序》等;明、清的科举考试盛行,“四书五经”就是主题了。
上学,学校。国学,乡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是学好文武艺授予帝王家,当代我们不需要了,教育也早已平民化普及化。这是我们活在这个时代的一种小幸福,在校好好学习,入世安身立命,知识才是我们一生永远的财富,别人永远偷不走。
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