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墨家墨家学说兴衰记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最令人敬重的当属墨家,这是真正为了理想而奉献的团队。曾经也显赫一时,孟子曾曰“天下不归于墨,则归于杨(朱),可見墨家学说的影响。

墨家的灵魂人物叫墨翟,出身平民,一说宋人,另一说是鲁国人,《史记》中记载他当过宋国大夫,其生卒年也是个谜,不过肯定比孔子小,因为墨子学过儒学,因出身贫寒,反对儒家礼仪中的糜费,尤其是厚葬风俗,开始自立学派,创立了墨学。

墨子的一生主要是带领弟子,在各国间游说奔走,宣传自己的政治学说,阻止战争的爆发,西汉的陆贾曾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说“墨者皆可赴火蹈刃”。早些年刘德华主演了一部电影《墨攻》就反映了这个史实。而《吕氏春秋》中记载,墨家有一个钜子(领袖)孟胜带领名弟子为楚国阳城君(阳城君参与了谋杀吴起,并射中楚悼王尸体,被楚肃王攻打)因为承诺守城,并全部战死的悲歌。而墨子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也是阻止楚国攻守,而故事另一个主人公也赫赫有名__公输盘即大名鼎鼎的鲁班。这个故事也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墨子死后,到战国后期墨家一分为二,一派称为墨家后学,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这种科学精神支撑了“四大发明”的出现。另一派则为游侠。即鲁迅先生所说的“墨子之徒为侠”。

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天志”。主要思想站在了儒家的对立面。反对儒家的亲亲血缘之爱,主张“使天下兼相爱”,由儒家的仁发展而来,但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又否定了儒家的仁。并且针对儒家的礼,提出反对观点:(1)不满礼的烦琐,主张节用。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是进步的齐国宰相晏婴就说孔子“祟丧遂哀,破产厚葬。(2)不满礼的等级,主张尚贤,将做官的范围扩大到“贫且贱者”。(3)不满礼的空疏,主张天志即指在人伦社会秩序之上,有一个非人层次的高级存有者“天”,扮演著主宰人伦秩序,并施予赏善罚恶功能的角色。墨子的天志客观上发展了三大逻辑学的“墨辩”,并崇尚科学,发现了“小孔成像”和力的杠杆原理等科学原理。总之,墨子反对孔子思想,主张“背周道而从夏政”(淮南子.要略训)。相对周礼的极权而又专制,墨子主张集权但不专制。成为一时显学。后世亦有有孙子善攻,墨子善守的评价。“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典故便由此而来。连心高气傲的庄子虽然观念不一致,也表达了对墨子的敬重,在《庄子.天下》中不光评价墨子为心怀天下的有识之士,还指出“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墨子穿草鞋的形象即由此而来。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表达对墨家学派的敬重,“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作者在文后并高度评价曰“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这便是《吕氏春秋.去私》篇中记载的,墨家提倡的“法无偏私”与儒家的“亲亲相为隐”谁是谁非容留读者自我评判。

墨家虽然显赫一时,但在秦汉之后迅速走向消亡,留给我们一个远去的背景,而不像儒,法,道或显或隐,总会或多或少影响中国历史的路径选择。终其原因,一则因为墨家组织严密,拥有私人武力为帝国统治者所不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庄子在《天下篇》中所评价的:“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我认为庄子对墨子的评价是公允的,墨家过于理想化了,过于忽略人性之弱点即人的动物本能,以致在打压下迅速消亡。但墨家是值得敬重。它虽在制度,组织上被帝国所弃,但其精神却顽强地在文化土壤上开花结果。不看我们先民曾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闪闪生辉外,金庸先生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也被我们赞许吗!

看着墨家湮灭于历史风尘中的背景,我不禁起身,目光望向远方,久久凝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