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一次,黄侃直接当着大学者王闿运的面儿,撇着嘴说道:“就连你老先生都是七窍通了六窍,更何况你那儿子呢?”这一番话,可把在场的所有人吓了一跳。
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黄侃还比较年轻,有一次,他去拜访大学者王闿运,王老先生很看好他,于是就对他大加赞赏道:
“小黄啊,你年纪轻轻就能写出如此出色的文章,真不赖啊,再看看我那儿子,年纪和你一般大,却还是一窍不通,真是惭愧啊!”
按说一般人听到有人这样夸赞自己时,一定会礼貌的向别人道谢或者说几句客套话,可没想到黄侃却反其道而行,不仅没有半分谦逊,反而还斜眼看着王闿运,然后不屑的说道:
“老先生啊,就叫你也只是七窍通了六窍,更何况你那儿子呢?”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顿时吓得汗毛倒竖,这要是王闿运生气了,那黄侃可就吃不了兜着走咯。
好在最后王闿运宰相肚里能撑船,也不跟黄侃这小子计较,只是一笑了之罢了。这就是黄侃,是民国一个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得名人,不肯轻易服人。
他除了在王闿运面前会表现的这样张狂,曾经在自己的老师章太炎面前也是狂放不羁,说起两人的相识,也是颇为传奇。
年,黄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当时,他和章太炎同住一栋楼,他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
有一次半夜,章太炎正在楼下读书,突然,他听到一阵稀里哗啦的水声从楼上浇了下来,然后,一股腥臊难闻的气味闯进了屋子。
章太炎顿时气得破口大骂道:“这是哪个混小子干的好事?”结果,楼上的黄侃听了,却不依不饶道:“多大点事,你吼啥?”
原来,当时住在楼上的黄侃半夜想小便,但他懒得去楼下的卫生间,于是直接从楼上的窗口向外解决了。结果,黄侃倒是畅快了,可苦了住在楼下的章太炎了。
就这样,黄侃随地小便,惹恼了章太炎,黄侃本就年轻气燥,而章太炎也喜欢怼人,两人都有“疯子”称号,这下章大疯子遇上了黄小疯子,一时间,两人便吵的不可开交。
因为两人都学识渊博,所以吵架过程中,各种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你来我往,有板有眼。结果骂着骂着,黄侃就被章太炎的博学所折服,当即便下楼拜章太炎为师。不得不说,两人这种结识的方式,实在是有些出人意料。
而发生在黄侃身上的有趣故事,还有他与刘师培之间的故事,也同样值得一提。刘师培其实是一个很厉害的大学问家,他对《周礼》、《左转》、《仪礼》、《礼记》等都很有研究。
不过因为他曾跟袁世凯混过,所以导致他学问虽大但名声不佳,对此,黄侃自然是极为不齿,但他对刘师培的经学成就却极为赞赏。
年春天,当时的刘师培已经重病晚期,他觉得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于是便找到黄侃然后满怀伤感的说道:“哎,我家四代流传下来的学问,估计在我这里玩玩完儿了。”
黄侃见状,安慰刘师培道:“你也不用担心啊,赶快找个弟子,让他继承你的衣钵不就好了。”刘师培听罢,叹了一口气道:“话虽如此,可真的难以找到这样的弟子了。”
黄侃好奇地问:“那你想要收什么样的弟子呢?”刘师培见状,看了看黄侃,然后说道:“像你这样的就不错。”本来,刘师培以为自己只是说说,黄侃不会有什么反应。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黄侃听完这句话后,当即便站起身。然后说道:“果真如此吗,那我愿意拜先生为师。”然后便当场约定与刘师培在第二天行拜师礼。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黄侃就包了一个十块大洋的红包,赶去了刘师培家中,当场拜刘师培为师了。当时,黄侃拜刘师培为师的举动,在学术界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大家都感到很奇怪,黄侃只比刘师培小两岁,为何愿意拜刘师培为师。
不仅如此,当时黄侃的名声,也是响当当的,丝毫不亚于刘师培,可黄侃却依旧自愿降低身份去拜刘师培为师,为什么呢,结果黄侃的解释让人肃然起敬,他解释道:“《三礼》是刘老师的压箱底家学,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绝学就失传了。”
对于这么多的名人,黄侃都算是尊重他们了,但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胡适,只要他一见到胡适,他就会对胡适冷嘲热讽一番,为什么呢。
原来,胡适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而黄侃确是文言文的忠实拥护者,特别反对白话文,所以他一遇到胡适或有机会,都会对胡适冷嘲热讽一番,可以举几个例子。
有一次,在课堂上,黄侃谈到白话文与胡适时,黄侃说道:“这白话文与文言文哪个好呢,咱们话不多书,举个例子就好。”课堂上的学生听罢,伸长了脖子,打算听听黄侃的高见,黄侃见状,于是举例说道:
“就比如说,胡适的太太去世了,家里人要给胡适发电报通知他,此时,如果发文言文,直接发‘妻丧速归’四个字就好,但如果用白话文,就要发‘你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十一个字。电报费可要比文言文的贵两倍。”
这就是黄侃,一个集狂士的个性与醇儒的严谨于一体的人,他的身上,兼具着这种看似背道而驰的两种精神,不过,这也许就是一个真实的他吧,天下谁人不识君,可天下谁人真识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