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丛书中华法系与

中华法系与中国法研究丁元普法学论著选(华东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丛书)丁元普著

史志强编校ISBN:3定价:78.00元商务印书馆年7月编辑推荐中国传统法律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法律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进入近代以来,面对重重内忧外患,心怀家国情怀与学术抱负的中国学人重拾典籍,对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是为“中华法系”。而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法学家,丁元普先生即是中华法系概念最早的提倡者之一。通过收集丁元普先生在法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本书全面展现了丁氏在中华法系、专门法和比较法领域的独到见解,相信可对于学界研究民国时期法学史、中华法系发展史有所裨益。前言丁元普(—),号詧盦,浙江萧山人。清末举人,毕业于上海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法律科留学。回国后,曾任江苏吴县地方审判厅民庭庭长、代理浙江杭县地方法院嘉兴分院推事、浙江嘉兴地方法院代理院长、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主任推事,并曾任教于中国公学、上海法政学院、震旦大学及大夏大学等处。此外,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丁元普还在上海从事律师业务,为上海市律师公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元普于年6月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工作与授课之余,丁元普亦笔耕不辍,先后著有《中国法制史》(上海法学编译社,年)、《比较宪法》(上海法学编译社,年)、《法律思想史》(上海法学编译社,年)、《法院组织法要义》(上海法学书局,年)、《强制执行法要义》(上海法学书局,年)、《民事诉讼法讲义》(上海会文堂书局,年)、《民事诉讼实习》(上海法学编译社,年)、《法院组织法要义》(上海法学书局,年)、《刑事诉讼法讲义》(上海会文堂书局,年)、《刑事诉讼实习》(上海法学编译社编辑,会文堂新记书局发行,年)、《破产法释义》(上海法学编译社,年)、《法院组织法》(大东书局,年代不详)、《法律思想史讲义》(上海法政学校,年代不详)等书。可以说,幼年接受过的较为系统的传统教育,与青年时期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法律的经历,使得丁元普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西方的社会科学亦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而回国之后,他在法律实务界以及学术界都有比较长的工作经历,亦进一步磨炼了其实务与学术的双重能力,终成为我国近代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家,不仅写下了《比较宪法》《中国法制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在破产法、诉讼法等实务性色彩较为浓厚的领域也有不少著述。晚清以降,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瓜分的目标,救亡图存迫在眉睫。李泽厚指出,“反帝救国成了整个近代中国思想的压倒一切的首要主题”。民族主义思想也就应运而起,长久不衰,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底色与基调。其中不少人认为封建王朝的腐朽与落后是导致中国近代受制于人的主要原因,所以抨击旧的制度,否定一切传统文化。与之相对,也有学者怀着对于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从中挖掘阐述现代性的因素,力图彰显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丁元普的著作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例如在《中国法制史》一书中,他以《周礼》的记载为据,试图说明中国的宪政传统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同时,丁元普也是法学界比较早提倡“中华法系”概念的学者,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自成一体,独具特色,足以与其他法系并列。这是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物,也成为民国时期建构国家认同、民族想象叙事的一个片段。只是由于丁元普过世较早,并且长期从事实务工作,门人弟子较少,所以在学术界声名不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有助于学术界了解、认识这位民国时期法学家的思想与学识。

中华法系与中国法研究

丁元普法学论著选

民国法学家丁元普的学术代表作合集

展现“中华法系”概念与中国法研究的历史节点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丁元普的两部专著及十四篇专文。编者根据作品研究内容将其分为三编(中华法系研究、中国法研究、比较法研究),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断句、校订和注释。所选作品基本涵盖了丁氏法学研究各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尤其涉及“中华法系”理论、宪法学、比较法学等丁元普均有精深的研究的领域,不仅对于全面展现这位近代中国法学大师的学术成果与思想内涵、填补学界相关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助于当下中国法学界研究中华法系的缘起与脉络,对于了解民国时期法学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