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中尊师重道的故事有很多。而被奉为“儒商之祖”的子贡,就是一位十分尊师重道的先贤,就连孔子对其也是赞不绝口,孔子称赞子贡“瑚琏之器”,子贡是怎么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1、年5月26日,对于李佳来说,是至暗的一天,这天的经历造成的阴影可能她一生都难以摆脱。李佳是湖南长沙一所托管中心的老师,26日这天却因为孩子间的争执,被多名家长群起围殴,内衣被撕掉、还被一名家长撩起裙子、疯狂踢下身!据网络报道,事情的起因是李佳班里的两名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其中一名小朋友在教室的门上贴了几张纸条,其大致内容比较不堪入目。纸条上写着“不是我们班的人不能进入”“谁敢进来就让你少一条腿”“谁进来一秒钟就会死”等恶毒的话语。班上的另一名小朋友就看不惯了,他非要进去看看自己会不会一秒钟就死掉。就这样,两名小朋友产生了矛盾,老师进行了劝解。随后李佳便给贴纸条的小朋友家长打电话反映此事,谁料想没过多久,该学生的妈妈便带领一群人来到学校,没说几句话便往老师头上身上浇不明液体,随后就对老师拳打脚踢,殴打期间,老师的内衣被撕掉,裙子被撩起来,然后该家长对老师的下身进行疯狂踢打,打人者有男有女。目前,涉事的家长已经被警方拘留,做进一步调查,而李医院,伤情需要等待医学鉴定,据李佳自己透露,有轻微失禁。这件事迅速就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由于近些年家长殴打老师的事情屡有发生,在有些人心里已经没有尊师重道的概念,我们一再提倡科技兴国、教育兴国,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古人有很多尊师重教的故事,很值得我们重温,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2、孔子在世时,是没有“圣人”地位的。在诸侯们眼里,他是一位四处碰壁,虽然怀着至高理想,但是并不切合实际的人。而且这位自称“德化万民”的人对国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一般人并不愿意聘用他来治理国家。在朋友们眼里,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精通多种典籍,并且亲手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并且是一位精通“周礼”的人,在六艺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弟子们眼里,他是一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长者,虽然有的弟子并不能完全领会到老师的高深,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对孔子的仰慕之情。但是真正把孔子当成圣人的,实在没有太多人。孔子圣人地位的真正奠定,是从其去世的那一刻开始的。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给他老人家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子贡负责张罗整个祭奠过程,鲁国有个大夫叔孙武叔见到子贡,为了恭维子贡就说:“子贡贤于仲尼”,其实这位老兄多次说到这句话,子贡哪能容得别人这样说老师,听到后说:我和老师的城府就像宫墙,我的这堵墙呢,也就一人多高,外人稍微踮踮脚就能看到里面。我老师的那堵墙高达数仞,外人如果找不到门,压根就进不去,根本没办法看到里面有多富丽,感受到里面有多漂亮。”“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不甘心,就挖苦到:“孔子算什么圣人”子贡反驳道:“别这么说,我老师的地位别人是毁不掉的,别人的贤达就像丘陵,是可以超越的,我老师的贤达好比日月,别人是超越不了的。如果有人想要自绝于日月,而去诋毁他,对日月又有什么影响呢?只能显示自己的不自量力而已!““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说得叔孙武叔哑口无言,灰溜溜退下。子贡在孔子去世后的六年时间,哀痛无比,就在孔子的墓旁结庐而居,为老师守了六年的墓。子贡的坚持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儒学思想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关键因素。3、子贡名叫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卫国黎(今河南浚县)人。孔子最喜爱的三个弟子就是颜回、子路和子贡。子贡又是三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先后担任鲁、卫两国的相,但是相比较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子贡的经商才能更被世人称道,汉代王充在《论衡》里写道:“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就连司马迁都在《史记货值列传》里把子贡列在了巨商的第二位,所有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商人把子贡供为“财神”,当之无愧儒商之祖。可以说,像叔孙武叔这样认为子贡强于孔子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子贡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更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成就离不开老师的教诲,这就是品德。子贡在孔子在世时就对老师十分尊敬,而且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多次救孔子一行于危难之中。所以当子贡请老师评价自己的时候,孔子说,子贡你就像“瑚琏之器”,什么是“瑚琏之器”呢?朱熹说:“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瑚琏”是祭器,贵重华美可列于庙堂者也,指的就是国之重臣,治国贤才呀。4、子贡之后的两千年,传统文化中无不尊师重道。百姓有老师,天子有帝师。张良“下桥捡履”、宋代“程门立雪”都是家喻户晓的尊师故事,尊重老师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老师,是传承民族基因最关键的一群人,也是每个人成长都离不开的一群人。十年前,我得遇机会去西部的小山村采访,有幸和一位独自坚守的乡村教师深谈。当时他带了四个年级,两个班,一共8名学生,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问他,就这几个孩子,为什么不让家长想想办法转到附近大一些的学校学习。他说,如果有办法,早就想了。而且自己也想过放弃,家长也想过放弃,但是一旦放弃,这8个孩子改变命运的火苗很可能就熄灭了,为此才一直坚持,长达30多年。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很少上不起学的孩子了,相反在城市里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已经非常好,但是我们家长尊师的态度是否还和从前一样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