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的清明节是寒食节又是古代的“上巳节”,祭祖上坟方面要带什么?注意些什么呢?
1·清明祭祖带什么?
清明节祭祖,源于古代人的祖先信仰和墓祭之礼。每年一到清明前后,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回,前往亲人墓前祭祀,希望他们生活安泰,也祈愿自己和子孙能得到庇护。
今年清明节当天寒食节以及辰月巳日,也就是上巳节,在祭祖方面也和往年不太一样。
首先是,清明祭祖上坟要带什么呢?
首先是香炷、烧纸和素酒:古代人认为“鬼神触气而饱”,他们的吃喝和现世并不相同。东汉末年儒学大家郑玄曾在解释《周礼》时也提到,人间的祭品等先祖是吃不到的,只有烟和气味才是神祇和先祖的食物。
不过也有人认为祭祖时点香是与祖先沟通的渠道,只有点了香祖先才知道有人探望。
而纸钱自古就被认为是那边的“通行货币”,他们的生活也需要花销打点,自然就离不开钱两,所以祭祖时烧纸钱也是必不可少。
酒也是祭祖必备,酒发明原本就是为祭祀而来,古代人认为酒有“娱神”和“通神”的效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在祭祀仪式上洒酒的记录。不过祭祖的酒应该用素酒,也就是没经过蒸馏工艺的低度酒,而不要带高度荤酒。
其次是食物和水果:因为各地饮食和祭祖习俗方面的不同,祭祖用的食物也不相同。不少地方讲究“无肉不成祭”,讲究要带“刀头肉”和发面馒头或各类发酵糕点等。
刀头肉要整块的,并且肉皮、肥肉,瘦肉和骨头齐全的肉。去墓地前稍微煮一下,然后竖插上一双筷子放进碗或盘子里。如果有求于先祖,刀头肉就要大一些,民间称“发愿五斤大刀头”。
相传馒头和包子也是为祭祀而发明的,它们都用发面做好再蒸制而成,有日子蒸蒸而上、财源不断的好寓意。各类发酵糕点的寓意差不多,除了美味好消化外,都有不错的寓意。
水果尽量不要带多籽、成串以及空心的,根据各地习俗可以带些寓意好的时鲜水果。也有在祭祖时带鲜花的,可以选择菊花以一些素淡的鲜花,菊花有“怀念”的寓意。
2·祭祖时要注意什么?
古代春秋祭祖,大都是在清明和霜降两个节气前后。清明节是辰月的开端,霜降位于秋季戌月之中,这两个节气都是大地上阴阳二气交替之时,自然也是人们和祖先交流的时段。
清明节时大地阳气盛阴气衰,祖先被阳气所压不能回归,人们就需要去墓地拜祭;霜降前后大地阴气盛阳气衰,祖先们可以回归,在家里祭祀即可。
祖先已逝自然属阴,而阴属水、色黑,所以去祖先的墓地时就不要穿着红色的衣服,红色属火,扫墓穿红有去人家门口吵架的意思。应该以黑色或者深色衣服为主,以免互相伤害。
人间送礼物时讲究送双数,寓意“好事成双”。扫墓时的祭品就要有单数,《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单数孤单和有生生不息的寓意;双数则有喜庆、祝愿的意味,所以祭祖无论是点香炷还是摆祭品,都要为单数。
在祭祖时间上,今年清明和寒食节在同一天,当天不适合烧火,可以在春分后、立夏前的单数日子、上午五点到中午三点之间前往,最好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
祭扫之后不要直接回家,可以在附近转一转,或者和亲友一起在外面吃顿饭再回去,沿途有卖柳枝的可以买几枝带在身上,或者编成环戴在头上,回家后挂在大门外。柳有“鬼怵木”之称,古籍中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
另外,今年清明节也是辰月的第一个巳日,也就是“上巳节”,上巳节是古代人在水边招魂、祭祀的日子,所以在外游玩时最好不要离水边太近。
其实从古至今祭祖这件事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明代《帝京景物略·清明节》里说:三月清明日扫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填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哭罢,不归也,趋芳草,列坐尽醉,哀往而乐回也。
意思是清明扫墓通常都是先拜,再洒酒,然后诉说,再烧纸钱,最后把纸钱压在坟头或者墓碑上。结束之后不马上回家,可以在外踏青饮酒游玩。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人都很重视祭祖扫墓,就算因故不能到墓前祭扫或者烧拜,也会在家里或者附近路边画上一个圆圈,开口对着墓地方向,一边烧祭一边与祖先讲话,称这样他们也一样可以收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