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玉的用途 书中除了提到玉的名字,还说了玉的用途:“瑾瑜之玉为良”是说玉可以当做种子拿来种,能够生出玉来;“天地鬼神,是食是飨”是说玉可以拿来服用,是鬼神的食物;“君子服之,以御为祥”是说玉可以用来佩戴以驱邪。除此之外,玉在《山海经》中还被用来祭祀山神,如“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投而不糈。”在书中这是提到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古人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具有多种超自然的特性。 首先,玉是有生命的,可以生长。如晋干宝《搜神记》说杨伯雍在终南山种下一豆石子,数年后玉子生石上,后又在玉田中得白璧五双。“蓝田日暖玉生烟”背后的传说也是说玉可以种植。
其次,玉能食用。我国古代食玉的记载很早,诗人屈原《九章涉江》中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大概是最早的记录。《周礼天官玉府》记载:“王齐,则共食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葛洪说“以玄虫血渍玉为水而服之,故能乘烟上下也”认为服用玉可以使人羽化登仙。但是孙诒让说“先郑说盖据汉时神仙服食家言,若俞氏所举是也。然其说不经,於古未闻,殆不足据……盖王齐备盛馔,则馔具之器,亦宜备饰。食玉者,殆即以玉饰食器,若玉敦、玉豆之类皆是与?”认为古人所谓的食玉是指用玉装饰盛食物的器皿,不是真的服用玉,是“饰玉”。
第三,玉能通灵。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三玉之连”代表贯通天地人三界。《周礼》把“礼”释为“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抵,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古人认为在祭神祈福时,这两种玉器能超脱自然,同祖先神灵相通,或能增加仪式的隆重程度而惊动鬼神。
也许正因为玉有如此多的美好特性,引发了君子对玉的喜爱,将美好品德与玉相联系,并佩戴之。《诗经》中有不少把佩玉和人的道德联系起来加以歌烦的诗篇,春秋末期之后,儒家依据道德修养学说,对贵族士大夫的佩玉从质地、形状、组合都加以人格化、道德化的阐释,把玉的自然属性和君子的道德结合起来进行说教,于是产生了强调修身养性的佩玉理论。
自古以来,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纯洁、美好的,玉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学、历史著作。中国玉器、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