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于年在湖北随州被发掘,多年前的古墓藏着15,多件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当是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考古学家从曾侯乙嘴里扒拉出21个玉石小动物……曾侯乙有爱心,临死还含着玉石小动物,生怕化掉。
曾侯乙尊盘之盘(尊和盘是俩东西)
据说这玩意无法复盘。感觉怎么样?
先简介下曾侯乙
曾侯乙为曾国君主,曾国就是随国,一国两名,但曾国之名未出现在史书。曾侯乙是周朝一个诸侯王,身份可从出土的青铜镈上得到验证,此镈为楚惠王所赠,上有铭文。
周朝分封,王室贵族为主。曾国居南,只是当时一个小诸侯国,但级别不低。曾侯乙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种尊称。
曾侯乙周室血脉,姓姬,氏南宫,名乙。所以他名叫南宫乙(先秦称氏不称姓,氏区别贵贱),曾侯乙为尊称,好比公子重耳。
曾侯乙或许"籍籍无名",他祖宗却是大名鼎鼎的周室开国大将南宫适(kuò,"适"为古字,与今天的"适"是同形不同字)。
现回到主题曾侯乙嘴里为什么养着一群玉石小动物?为什么是单数21个?
曾侯乙所含的玉石小动物(部分展示)
曾侯乙嘴里的21个玉石小动物
据考古,曾侯乙嘴里动物清单如下:
玉石牛6头、玉石羊4只、玉石猪3头、玉石狗2只、玉石鸭3只、玉石鱼3条丨共21件
这是嘴里迷你养殖场,曾侯乙得多好吃!
这群小动物称"玉琀",又称"玉饭",通常为玉石,也要看家业,也有用贝壳的。古人下葬时把它们放在嘴里。这是古中国殉葬文化。
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丨周礼·春官
《周礼》说,古人大丧时,嘴含玉石。郑玄注:饭玉,碎玉以杂米也。
由此可见,在古代丧葬礼仪上,在逝者嘴里放置碎玉,这些玉石通常会做成不同形状,所谓玉琀。汉代时玉琀逐渐演变为玉蝉形象。
这种丧葬习俗常见于古代上流社会。若为炫富,不用非塞嘴里;若为吃货,干嘛放整只动物,小编觉得不如直接做成玉肘子实惠。对古人来说,玉琀习俗显然有着非凡的寓意。
玉石小动物的文化寓意
①物质层面丨
所谓"玉饭",当然也体现食物寓意。若用普通谷米,很快就腐烂了,如何长供逝者呢?换成玉石就不同了,玉石不朽,逝者不会挨饿,以此寄托对逝者的美好祝愿。
曾侯乙嘴里所含牛羊猪鱼鸭狗,均为日常动物,都是家禽肉食类,其中牛羊猪狗属古代五牲之列,狗另有看护陪伴作用。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②精神层面丨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丨葛洪·抱朴子
在古人看来,玉石晶莹剔透,色泽不褪,这是很神奇的,当是吸收了天地灵气。所以古代认为玉石有灵性,也是上佳防腐材料,就把玉石放在逝者"九窍",尸体也像玉石一样不朽。
汉代的金缕玉衣就是最好的说明,只是这排场太大,通常为帝王家族所用。不过玉衣起源可直追东周,当时出现了"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其内涵同玉琀防腐用意无二。
三国时,曹丕下诏禁止了丧葬玉衣习俗。
汉代玉琀蝉(天津博物馆)
③玉琀到玉蝉的演变丨
曾侯乙玉琀为牛羊等日常动物,玉琀在汉代逐步演变为玉蝉形象,也是有说法的。
蝉,不过地上一夏,但居高枝,流响远播;在地下却可以蛰伏几年,甚至十几年。无论和地上一夏相比,还是现实概念,在古人看来,蝉的地下世界可谓漫长的存在……
蝉年年在高枝,鸣则世人知,音消则长蛰地下,如此往复,就像生命一直轮回,很神奇。
所以汉代时,玉琀逐渐就做成玉蝉,一方面防腐作用,另方面期望逝者可以像蝉一样再获重生,在下长眠,在世高居。
当然,古人不会笨到不知生命本质,更多是寄托哀思,久之演变成丧葬文化。
曾侯乙在战国,丧葬文化还没发展到这阶段,只能含日常小动物,但够狠,塞了21个……
曾侯乙嘴里的两个玄机
①古代"天子五牲"牛、羊、豕、犬、鸡,除了五牲一类,曾侯乙嘴里还多出了鱼和鸭。
因为曾国地处周室南方,相比大多中原人,曾侯乙有口福享受鸭和鱼这些水产。
②古今华夏以双数为吉,曾侯乙嘴里为什么是21个小动物?22双数+叠数不好吗?
这事尚无准确解释,或许21是曾侯乙幸运数字。也或和周易有关。
《象辞》第21挂:
挂名:噬嗑(指上下颚咬合,咀嚼)。
解挂:阴阳相交,上下唇间有物,须咬断硬物。喻恩威并施,去除阻碍可成功。
挂象:雷电交合。先王取法雷电,严明治政,明察其刑,修正其法,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
巧的是,曾侯乙墓殉葬少女也是21具……
曾侯乙尊盘丨左为盘,右为尊
曾侯乙为什么老抓着21这数字?为什么不是20或22个呢?小编也问了小朋友。
俺家娃回我:嘴巴不够大,22个塞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