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八至前三世纪,约略五个半世纪的春秋—战国大转捩时代,大体可以“春秋”代表破坏的阶段,而“战国”代表建设的阶段。战国,一个自由、奔放、强烈散发光与热的伟大时代。中国历史最初的大变革期展开,作为文明一大跃进的铁制农具普及,为堪注目。
充满狞厉之美的青铜时代其实是属于王公贵族的
古代中国特负盛名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向不用为生产手段,而用来制作彝器与武器,象征与权力相结合。殷朝青铜器成分分析固已发现含有少量铁的证据,以知中国知晓铁的历史甚早,但是铁从未被大量利用。中国制铁技术进步,推定须当公元前六、七世纪左右,但仍名之“恶金”,青铜才是“美金”,所以使用铁器初期,武器类材料仍系青铜,铁仅供制作农具。
正因如此,由传统的石器、木器耕作方式过渡到金属器,铁制农具自其时被大量生产与容易普及,便是铁系恶金而价值为低之故。考定乃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器物的齐国青铜制“叔夷钟”铭文有“造铁徒四千”之句,年代尚属春秋后期,仅齐国一例已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制铁事业。至战国时代,各国制铁工业如何普遍发达,以及成品在民间的普及率,都已可以想见。
对应中国黄土地带的土质,利用石制或木制工具耕作原已胜任,而且可能也是农具长久在石器与木器阶段停留的缘故。但是,进步到深耕便必待铁制农具出现,铁制的犁、锹,才得于降雨后轻便地耕起黄土表面,而使水分保存土中不致立即蒸发,而古代中国著名的高级农业经营法旱地农法乃得成立。全黄土地带也因之广范围实现耕作,并赖此等铁制农工具克服周围湿地、密林等自然障碍。惟其如此,铁器登场,包括农具与一般工具,可誉为中国产业史的一大革命,足堪比拟近代西洋产业革命的机械发明。
战国遗址出土铁制遗物均由铸型而铸造的事实所说明,中国最初掌握铁的利用,乃以铸铁与其技术为历史第一页,与同时期世界其余文明不同,惟于中国单独发达,乃中国铁器文化的最大特色。
“铁”的类别系依炭素含有量而分,一是锻铁(炼铁、铁、熟铁),含炭素最少,熔点高而硬度较低,于固体呈现半熔解状时,搥击而各别自由锻造成形;二即铸铁(铣铁、生铁),正与锻铁相反,吸收多量炭素而熔点低,以原矿与焦炭同置熔铁炉(所谓“鼓风炉”),送入空气加以燃烧,还原成流动状时,便是铸铁,所以铸铁必须铸型才能成形;第三类便是今日习知强韧而具弹性的钢铁,炭素含有量与熔点均介于锻铁与铸铁中间。
世界冶铁历史,中国与欧洲的技术发展方向相逆,欧洲先锻铁而后铸铁,中国却先铸铁而后锻铁,系颇有兴味之事。欧洲须十四世纪德国开始才能大量生产价廉的铸铁,中国早自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已因改良送风方法,控制炉内温度成功,而其技术遥遥领先欧洲至一千年以上,乃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发明,中国独特发达的铸铁工业系高度的青铜技术移行,也是学界一致的见解。但出诸铸造的铁器,硬度过高是其缺点,所以多利用为生产工具。
推测约略纪元前四至前三世纪战国中期,仍由中国固有陶器与青铜器高温炉的技术探索,而获得锻铁知识,抑且,予铸铁以适当脱炭锻炼的制钢法也已成立,这便是所谓的“千炼钢”。至此阶段,适合于以锐利为必要的武器制造,考古资料虽仍嫌贫乏,理论上已能成立。再以后到汉朝,更进步的炼钢技术渗炭法又接续发明,钢铁武器生产量急剧增大,而中国历史全面转入铁器时代。
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重赠卢谌
刘琨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近年学术界,也有中国制铁技术发展阶梯并未异于西洋,春秋时代以前便已立于锻铁阶段的意见提出。但确实资料皆无,证据为不充分,考古学术界的定说,仍都以中国铜铁并用期或铜、铁过渡期,于历史区分上,与春秋—战国时代相配当,战国期的利器类,才有武器性格浓烈的工具锯、锥、小刀等由锻铁制造,铁器也从而得以渐渐替代青铜器的历史地位,春秋期的铸铁时代与其以前,不存在已先成立锻铁时代的可信痕迹。但是,惟其春秋期以来,金属品中后起的铁与生产界结合,须便是创造光耀夺目活泼的战国文化原动力,则学者间已无异论。
青铜器时代手工业附属贵族阶级,所谓“工商食官”的传统,战国时代伴随阶级崩坏而自由解放。抑且,生产用具材料革命性转变与用具需要量激增,其制造也必须与基干产业的农业分离,成立独立的手工业而且快速成长。
战国时代编纂的《周礼》考工记篇,系统性介绍“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攻色之工五、刮磨之工五、抟殖之工二”,说明的正是其时手工业区分木工业、冶金业、皮革业、漆工业、制陶业等部门与各部门的再分业状况。特别关于制盐与制铁,已系新兴资本家间最大规模的产业。
春秋时代下移战国,大产业拥有者与商业资本家“与王者埒富”“畜至用谷量牛、马”“僮千人”“富至千万”等景况,《史记》货殖列传尤有明晰记载,因而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素封”,并加解释,其一:“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其二:“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
秦始皇给寡妇清立“怀清台”,她为秦军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传记所列举二十余工,均为商业资本家的代表人物,除子贡与其同时期越国名臣,退隐后改名陶朱公经商的范蠡两人之外,白圭(魏,商)、猗顿(河东,制盐)、郭纵(邯郸,铁冶)、乌氏倮(秦,畜牧)、寡妇清(秦,矿冶)、卓氏(蜀,铁冶)、程郭(蜀,冶铸)、孔氏(宛,商)等,都是战国时代人物,其余部分须归属秦朝与汉初。
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武器类,中国式“剑”,考古发掘发现,乃与文献中有关剑的记录始自春秋—战国之交相符合。但战国期各地广泛出土的还都是铜剑,考古资料中铁制品几乎无证据,秦国领域内的四川乃铁产地,而无论四川省或陕西省,出土的同系铜戈、铜矛、铜剑等。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与马具、带钩并其他铜武器伴出,曾有一支只存青铜把手而刃的部分已不存在了的剑,考古界怀疑其刃可能是铁质,所以腐蚀,但仍不过是猜测而已。
所以,届至战国时代,包括中原与南方,铁制农工具尽管发达,作战用武器至少绝大部分还是青铜制,但形式与效能都大为改良,最常用的镞是显例。西周铜镞继承殷制,带有逆刺,战国式铜镞则黄河、长江流域各地域广泛发现,已有所区别,以断面呈三角形而柄长为特征。
陈汤评价一汉敌五胡,主要由于汉朝兵器精良
镞(矢)的发射工具,也自传统的弓以外,另又从战国时代新发明便利于“骑射”,以及效率特强的弩。而弩的组成,如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战国后期墓出土的两例,其金属材料部分同系青铜而非铁。中国铁质武器开始被大规模制造与利用,以替代青铜制品的时代,须至钢铁技术已高度发达的汉朝。
支持社会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中核乃生产技术,而全盘的生产技术水准,又以金属精炼技术衡量。中国此方面的惊人成果,系铁器大量铸造与使用成为可能的铸铁精炼,时间上较须十四世纪始知其法的欧洲,领先达一千六百年。汉朝以渗炭法伟大发明而有精炼技术飞跃进步,钢铁出现,武器材料已使用钢铁。铸铁也以送风装置的进步,普遍用于生产农具与如制盐用的釜等其他生产用具。
姚大中著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叙事中,中国史与世界史是分隔的,中国史看不到世界,世界史里找不到中国。《姚著中国史》兼容了中国、日本和西方史学的研究与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中国史的认知茧房,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
.突破了传统中国史由中原向外层层推演的藩篱,为秦楚这些半边缘国家正名。
2.对东汉以来豪族演化的历史叙事,蕴含着为生民立命的庶民情结。
3.对五胡建立的胡-汉联合政权的本质辨析,客观展示了大分裂时期的民族纷争与融合。
4.正视辽金元这些来自长城以北的草原征服者,并将其与汉族政权进行平等观照。
5.在域外与中国动态联系的环境中考察中国历史,爬梳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渊源。
6.摆脱了传统历史偏向于政治史叙述的窠臼,广泛利用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增强了历史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