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步坦协作,中国古代战车与车战

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战车起源

早在70年代以前,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战车来自亚述战车,经由印度传入我国。后来考古挖掘狠狠打了他们脸,地下挖出了大量商周战车文物,远远早于印度战车,于是他们又演化出另一种说法,不从印度走了,改向北,亚述战车通过西伯利亚,绕了一个大圈传入我国。

先不说古西伯利亚有人没,文明发展到了啥程度,随着近年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对先秦战车的研究也越来越详细,最后终于弄明白,我们的战车完全就是另外一个体系,或者换句话说,比亚述战车更早更先进,谁跟谁学还不一定呢。

注:埃及战车是双人战车,亚述跟我们一样是三人战车。

古籍记载最早出现的战车始于夏,夏朝第一个君主夏启攻灭有扈氏时的甘之战,就使用了战车。

《尚书·甘誓》《史记·夏本纪》: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这里面提到的左右以及御,就是指三人战车上的三个位置。

三人战车三人并肩站立,居中负责驾驶的叫御,右边的叫车右或者参乘,左边是主将,叫车左或者甲首。古代以左为尊,很可能就是由战车衍生出来的概念。

比如公元前年,晋国内乱,曲沃武公(即之后的晋武公)攻打晋哀侯,武公亲自上阵,他所乘的战车,武公站在左边,驾车的是叔叔韩万,右边负责防御的是大夫梁弘。

《左传》: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

考古实证中,出土最早的是殷商战车,殷墟车马坑发现了大量战车遗存,此外还有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墓和胶县西庵商代遗址等。

二、驷马战车

殷商马车多为木制,关键部位用青铜器加固,到了西周,开始出现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铜战车,而战车也分为轻型重型两种。

殷商马车很大,车轮直径能达到1.4米,车厢宽至1.6米,这是因为古战车是单辕,增加车体面积可以有效增加稳定性。

古战车的结构是单辕、双轮,外加一个长方形车厢。

《王度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虽然周礼对不同身份的架马数量做了严格约束,天子才能用六匹马,但实际上,双数马匹有更高的稳定性,所以战车只有两种情况,双马和四马。

商代马车多为双马,到了西周,则集体变为四马马车。

有句名言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韦小宝百思不得其解的驷马,其实就是战车,经过长期摸索,古人发现,四匹马的战车跑得最快,操作性也最强。

驷马战车中,当中两匹马叫服马,两侧叫骖马,区别是马脖子上有没有套轭,服马套轭,骖马只套了靷绳。

轭是连接马头与车辕的曲木,而靷可以粗略理解为缰绳。

简单解释就是,服马脖子上套着一根木头,而骖马脖子套的是缰绳,这就是我们古代独特的“轭靷”驾车法。

具体原理不多说了,太麻烦,只简单解释下为什么这样做。拿车轭套在马脖子上有个大问题,太紧会把马勒死,太松又容易脱落,绊马一跟头。

只套缰绳也不行,马不容易发力,比如停车是个大麻烦,一停车就撞马屁股。

轭靷法则是,中间服马承受主要压力,两侧骖马通过缰绳控制为服马减轻压力,保证它们呼吸顺畅,不至于勒死,而停车时服马通过车轭提供阻力,不至于撞马屁股。所以驷马是最好的马,跑得又快又好使。

古代驾车是门技艺,用缰绳指挥马是个大学问,其复杂程度丝毫不比现代考驾照容易。

周礼所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指的就是驾马车,古代马车夫个个都是老司机。

轭靷法是中国独有,所以什么中国战车自西方传入的说法,也就灰飞烟灭。不管埃及战车还是亚述战车,他们只会用车轭加项圈牵引马匹,所以我一直很奇怪,他们打个仗下来,得勒死多少头马?

顺带一说,秦朝之后,马车逐渐改为双辕,也发展出了胸带式,即把马的受力点改到胸部,而欧洲直到8世纪才学会了胸带式。所以到底谁跟谁学,还真是个问题。

三、战车武器

古代战车标配武器五花八门,非常多,《考工记》称车有五兵,意思是每辆战车,至少要配备五种武器,分别是戈、殳、戟、夷矛、酋矛。

但实际考古发掘中,武器种类更多。

以殷墟战车为例,武器可以分为三类,射击武器、长柄武器和近身武器。射击武器当然是弓弩,长柄武器有戟戈矛钺四种,近身武器也分短剑、短刀、匕首和短斧,有些战车还会附带两块磨刀石。

《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

考工记称兵器最长不能超过三倍身高,否则没法用。战车长柄武器最短超过2米,通常3米多,最长可达到4.3米左右,按平均身高1.69米计算,仍在三倍范围之内。

这还是车载武器,所以斯巴达方阵动辄号称长枪超过五六米、甚至七八米,就是个笑话,难不成西方古代个个身高超过3米?

一辆战车携带多少柄武器呢?答案是非常多,比如昌平白浮西周战车,车上放了一根戟,九根戈,两根矛、一柄钺、四柄短剑、一把匕首和两柄铜斧,如果再算上各种弓矢,武器种类远远超过20。

别看战车携带武器这么多,实际上战车作战威力并不大,为什么呢?因为车上只有三个人。

中间那个只负责驾车,没有任何战斗力,左首主将持弓,负责进攻,右首持矛,负责防御。

只有一个人负责进攻,而且主要靠射箭,周礼六艺中的射,指的就是马车上射箭。车右拎了一大堆矛,其作用仅为防御,非近身不用。

换句话说就是,正常情况下,一辆战车作用仅相当于一个弓箭手,战斗力能有多大?

四、步坦协作

普通人对战车有个误解,战车跟骑兵差不多,依靠机动力杀伤敌人。其实战车机动性并不强,速度还可以,但转向很笨重,它的作用并不是冲锋杀敌,乘战车的都是将领,那有打仗主将先上的道理。

战车真正作用是带着步兵往上冲,用现代话说就是步坦协作。

每辆战车都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兵,轻型战车每辆配备25人,重型战车则每辆配备75人。即除去车上三人,轻车带22名士兵,重车带72名士兵。

这种依据战车编制的作战单位,就叫“乘”。

《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论语所称“千乘之国、万乘之君”,就是这个意思,千乘并非是一千辆战车,而是指有千乘之兵力。

重型战车配备75人,此外还有25人为后勤,一乘通常指人,所谓千乘就是指10万兵力。

所以子路才会说,给我一个千乘之国,只要三年,我就能把它变得全民皆兵,干翻一切。

轻车负责进攻,重车负责防御,古代战车作战,其实就是最早的步坦协作。

五、战车阵型

熟悉古代史的朋友,往往会疑惑一个问题,孙子兵法讲了那么多阵型,为什么不见后代应用?比如汉唐,直接就干了,没有那么多讲究。

关键就出在战车上,战车个头大,转向又不灵活,所以步兵和战车配合,必须依据阵型。

《六韬》: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

战车与士兵组成队列,队列与队列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太密影响机动性,太疏松又会降低协作和杀伤力。

所以古代战车作战有个重要原则,就是“阵而后战”,必须先列好阵型才能作战。

无论轻型战车还是重型战车,马匹都披着战甲,包裹得严严实实,所以如果问中国古代有没有重骑兵?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战国就有了马铠。

《孙子兵法》: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这里说的革车,就是重型战车,马身上披着皮革制成的马铠,因此称为革车。考古实证中,发现最早的马铠也是战国墓,比如曾侯乙墓,里面发现了多块用以防护战马的涂漆皮甲。

防护严严实实,车上卫士拿着大盾,这不是坦克是什么?

古代战车除了兵器还会携带一个重要器具,战鼓。每支战车编队,其指挥官一定坐在战车上,他的作用也不是射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敲鼓。

《左传》:简子曰:”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铁之战中,晋军虽然取胜,但赢得非常艰难。战后赵鞅(赵简子)吹牛说:“老子打得趴在弓箭袋上吐血,仍然保持鼓音不衰,这场仗功劳都在我。”

古代战车作战,真正场面是主将敲着鼓,卫士拎着矛侍奉其右,车夫驾着车缓缓前行,身后跟着一群步卒,如果轮到主将也要上去厮杀,那么战况必然非常艰苦。

演绎到后代,诸葛亮做八阵图,是因为他发明了新式战车--流马,而明朝名将戚继光做鸳鸯三才阵,也是因为他发明了偏厢车。

战车到后来,最大作用是指挥,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步卒依据战车组成一个个作战单位,而战车通过旌旗和鼓声指挥部队。

六、煌煌车战

战车发展顶峰是战国,武王伐纣时,所用战车不过三百辆,而到了战国,双方动辄使用上千辆战车。

比如燕攻赵的鄗代之战,燕国出动军士50万,战车多辆,而到了秦灭楚之战,双方共计出动战车总数,估计超过辆。可以说,在战国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最重要指标就是战车数量。

如果做个对比,古埃及和古罗马一次十几辆,几十辆,简直就是小孩子打架,更不要说他们的战车都是单独行动,压根谈不上步兵协战。

战车发展到顶峰之后,却戛然而止,原因就出在匈奴上。

匈奴作战方式只有一种,轻骑兵游射,又笨又重的战车遇到这种对手,简直是徒呼奈何。

战车有很多弊端,最大问题是地理条件限制太多,只能用于平地,而且树木啥的不能太多。

比如晋武公打晋哀侯的翼城之战,晋武公大胜,得意洋洋的驾着车猛追,结果马被灌木丛绊住了,只得半路而废。

《左传》:逐翼侯于汾隰,骖而止。

所以白登山之围,刘邦麾下30多万精锐汉军,被匈奴打得没一点脾气,丝毫不奇怪。面临高机动性的对手,又是山地,战车只能原地当靶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