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①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②图,柱指陶母腕③上金钏④诘⑤之曰:“金钏可易⑥酒,何用剪发为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⑦矣。
注释
元:元朝。陶母剪发:晋朝政治家陶侃少年时家贫,一次朋友来访,陶母无力招待,便剪下自己的一绺(liǔ)头发让他去换酒。古人以此为美谈。腕:手腕。钏(chuàn):镯子。诘:问易:换。理:道理或奥妙之处。
译文
元朝时期的岳柱,字止所,八岁时观看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指着画上陶母手腕上的金镯子,问画家何澄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十分惊讶。看出这些问题就可以明白绘画的道理了。
文化常识
说“钏”:“钏”即手镯,有金质的、银质的,还有用玉石或玛瑙串成的。它是古代妇女的装饰品。古人不戴戒指,那是近代才有的。除了钏,妇女常用的装饰品还有簪(zān),它是用来固定发髻的一种长针,从字形看,最早是竹制的,后来多用金或银制成,并镶以珠宝。
上文说岳柱指出陶母腕上还有钏,何必剪发去换酒呢?一则这是画,陶母未必有钏,是画家出错了。二则亦可能陶母确实有钏,但几两酒不贵,用几绺头发即可换得。
古时的假发:上文中提到头发可以换酒,但是那时的人买头发做什么用呢?查阅资料才知,因为有人要戴假发!
一是《周礼》:“追师掌玉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等。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丧纪。共等经,亦如之。”这里所谓的“副、编、次”其实是三种不同发智的式样。“副”者纯粹为假髻,再配以玉石置于头上;“编”者是以假髻覆盖在真发之上;“次”者是以假发和真发混合编为发髻。
二是《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载:“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髢”,音dí,古同“鬄”,假发。这句古诗赞美了稠密而黑的头发有如云彩,拥有这样一头美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
原来,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戴假发了!
出处
《戒庵老人漫笔》
启发与借鉴
年仅八岁的岳柱,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画中矫情悖理之处。作为一个孩子,他根本不去考虑作画者是谁,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事物有限的直观认知,去理解画面的意思。所以他的诘问一针见血,切中问题的要害。
同理,我们做事情应当从各个角度去思考,要仔细观察,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迷信权威,更不能妄自菲薄,发现问题就应该大胆地提出来。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