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悠悠古风,重教敬师

图为孔子圣迹图之杏坛礼乐。

清朝时期,有户民家并没有其它善德,惟独崇尚“重教敬师”。这一美德,促成民家华丽转身,成为当地的世家。有一寡妇为使独子成材,不惜花费重金聘请老师。这位节妇究竟做了什么,感动了老师?让老师发誓绝不误人子弟。后来师徒二人先后登科,金榜题名。

待师慷慨不吝资财

清朝时期,有一位王兰溪(维垣)孝廉,秀水县新塍镇(今嘉兴市西北部)人。说起王家,原本并非当地的士族大家。王父凭借着微薄的资金,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他并没有其它的善德,惟独崇尚“重教敬师”。

有一年,王父请来一位老师,教王兰溪读书。平日他对这位老师格外敬重。当时全镇有不少富足殷实的家庭,但有些富家延请老师,常会为了支付学费多寡,计较一番,而且为老师供应的饮食也不是很好。王家延请老师,每天会为其提供丰盛清洁的饮食,而且没有懈怠。除了支付学费之外,还另有其它的资助。当时有些老师,为得不到王家教课的工作而引以为憾。

嘉庆庚午年,王兰溪考中举人。咸丰年间,他的儿子小溪也考中乡榜。王家逐渐地成为当地的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的大户人家。

在江南吴地(苏州一带),民风一向尊师重教,并非只有世家大族才尊敬老师。即便是平常的百姓家,凡是有能力延请老师者,都会邀请老师到家中教学授课。

节妇赠辽参助师疗疾

吴地有一位寡妇,她在丈夫去世后,苦心守节,没有改嫁,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为了使儿子日后成材,她不惜支付重金,寻访好的老师到家中教课。

寡妇的儿子十二三岁,随这位老师学习作文章。老师教学有方,学生进步也很快。每天,这位老师要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包括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礼(《仪礼》、《周礼》、《礼记》),这些都诵读完毕后,还要作文。

后来,这位老师得了咯血病,需要半两辽参来配药。节妇没有丝毫吝啬,买了辽参送给了老师。

这位老师请求按照药店的价格折算,以抵消学费。节妇坚持学费仍照常支付。有了良药配药,老师的疾病很快就痊愈了,为此很感激这家女主人。

为报答她,这位老师常常要教学生到三更时分(晚上12点到1点),师徒二人读书不停。

立冬之后非常寒冷。有一天,老师讲课,讲了很久。节妇在屏风后,静静地听老师讲,听得出来这位老师快要冻僵了,但仍在坚持讲课。后来这位老师笑着说:“这个时候要是有一壶白酒,一碗酱肠,能够饱餐一顿,抵挡这些寒气,该有多好啊?”

又过了一会儿,老师讲课结束时,忽然看见婢女捧着一樽热酒,一簋酱炙猪肠,但见热气熏腾,香味流溢。老师见了非常高兴,还以为是从街市上买来的,但一想现在夜都深了,更何况市场上也未必有卖这些的。就去问婢女,方知原来女主人在屏风后,听见了老师的话,于是赶紧去厨房督促婢女,宰猪取肠做酱汤,而酒则是自家所酿。

老师听罢,心中惭愧不安。次日,他整肃衣冠,在至圣先师孔子像前焚香发誓:“我若不能尽心讲课授学,以致误人子弟,日后当为天地所不容。请神明鉴。”

此后二三年,这位老师教学勤谨,寡妇之子学业日益精进,并且考中了秀才。看着自己的学生已取得功名,这位老师决定辞去教职。辞职前,寡妇仍请他留下来。老师对她说,小公子已经成材了。没有老师教读,他也可以自行诵读了。五年之后,师徒二人同登乡榜,不久又先后考中进士。

事据:福州梁敬叔先生原著《劝戒录类编》卷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