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的三个阶段,孔子提醒要对应三戒,非常科学,涉及生理心理的问题。少年阶段要戒色,就是男女关系,恋爱、性的问题,因为气血还没完全成熟稳定。古人对人体和人性的研究已经非常全面,而且有独到之处,包括性行为问题。可是现在全世界的文化受弗洛伊德的影响非常大,认为性问题是造成精神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包括现代生理学,认为成熟的精子也需要定期排放,所以走向性开放甚至放纵。当然还有现代视觉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色情文化泛滥,青少年更容易被导向这方面,从而影响身心发展。
中国人讲精神,“事业看精神”,所谓的精并不是指成形的成熟的精子,倒是可以说整个身体每个细胞都是精,现在随便取个细胞就可以克隆就是这道理。成形的精子怎么来的,欧阳修《秋声赋》里有句话“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什么有动于中呢,就是情。情动了,特别性观念产生了,才会生成具体的精子。再打个比方,精如果代表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精子只是分泌物。所以老子讲“未知牝牡之和而朘作,精之至也”,就是说婴儿睡觉的时候有阳举的现象,这个时候他是不知道男女性爱的,这时候是阳气充沛的,是精之至(当然有时是憋尿),婴儿本身并没有成熟的精子的。
实际上成年人也是可以做到的,像佛学里有“马阴藏相”,修道的人到一定程度,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就是自然阳举的,所以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只是一般人被两性观念一牵引就变成有形的精子。全世界只有中国人讲人可以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休,是非常有道理的。传统观念是引导人在精神方面的升华,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性行为去释放。因为这种行为只是情绪上的紧张—释放—疲惫—紧张的轮回而已。实际上道士原来是有家室的,只是后来各种修道方法的泛滥变味,男女双修等等危害严重,才发展出严格的单修清修的。
回到孔子说的,少年时不要太早发生男女关系,对一辈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周礼上就讲“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家语上孔子还特别跟鲁哀公解释过这问题,说这个规定等于是最高上限,一般男子二十岁,女子15岁以上就可以了。可见两千多年前对生理的认识非常准确,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就发生性关系或者手淫,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说起生理学,佛陀讲的入胎经,精子卵子一结合,每七天一个变化,什么时候长毛发、长血管、长手指什么的,和现代B超看到的并没出入。佛陀又怎么能看到的?现代科学讲生理学,是拿死人解剖来研究的,有它的长处,特别对外科手术帮助很大,但究竟是死理还是生理还值得研究。像什么穴位气脉这些都看不到,但是针灸的就知道,有时候一个穴位扎下去,针拔掉就是有一股气冲出来的。几年前就在芒果台看过民间点穴高手的报道,被点穴的人不是像武侠小说那么夸张,完全僵硬动不了,只是那个位置酸痛气不通,所以动不起来,要缓过劲就好了。但点穴这门手艺估计是确确实实失传了。
总之,少年时候如果过早的沉溺于男女关系中,甚至广义的色包括财货等,就是前面说的损者三乐,都是伤害身体,玩物丧志,基本上人生也就毁了。接着说壮年气血比较盛,戒之在斗。
这个斗不是简单好勇斗狠打架斗殴,是包括了意气上的争强好胜。中年往往事业有所成,被下面的人一捧傲慢心就来了,甚至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工作上职位上朋友之间,很多事情落不下面子,一定要争个输赢,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意气之争就是这样,像前面提到过司马光回来后把王安石的新法全废了,连很合理的免役法也废了。王安石已经退休八九年,特别是他儿子死后,基本是安心隐居,从来对朝廷的变法没发表过言论。听到免役法都废掉,很茫然,说这是和先皇研究了两三年才推出来的,很合理的,怎么会连这个都废掉呢。这就完全是在事业上斗气。
这些人从个人来讲修养水平都还是相当高的,像司马光回朝的时候,群众都万人空巷到京城外迎接,他知道这样给皇帝的印象不好,所以偷偷躲开了,没有直接进京;王安石身为宰相非常强硬推行新法,得罪完所有派别,但是他自己穿的衣服领子都磨破了,吃菜也永远只吃眼前的一碟。结果他们这种意气争斗,不但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了整个国家。
老年戒之在得,就是最好一切都丢开都不要了。人其实很奇怪的,出生时候赤条条的来,两个手握的紧紧的,好像要抓点什么;到死的时候却是想抓也抓不住,只有撒开手才能走。把生死两头看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也就七七八八了。像现在经常见到的,很多老年人喜欢去捡垃圾回来堆满房间里,搞得乌烟瘴气,邻居都受不了,街道出动清理好几次还是没用,这种心理是很值得研究的,不是简单说缺乏关爱什么的。一些当惯高官高管的,退休后很不习惯。像古代的帝王,现代的商业大鳄,到老了都不愿意把权力交给下一代,甚至父子内斗起来,都是这个得的心理;还有很多老年人一天到晚要吃很多种药,除了身体生病的原因,心理的原因也是没办法的;另外有一种人年轻的时候很慷慨,年纪越大越吝啬越放不开,都是跟这个得的心理有关的。
所以孔子讲的色、斗、得这三点是非常科学的,人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在里面了。人生什么时候都需要戒这三点,只是不同阶段更有特别严重的地方。这是从生理出发涉及到心理的问题,生理可以勉强说是本能的,但人胜在有知觉有灵性,只是跟着生理走就纯粹是动物了,不能建立人群生活。好在心理是可以调节的,戒只不过是一种硬性调节,一般人讲立志只知道在得之志,而不知道戒也是志,也是得。讲戒有人会觉得困难,所以孔子接着讲心理修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