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和国庆在同一天,这样的时日据说是十九年才出现一次,在我生命中曾出现过一次,今年是第二次。然则,中秋节希望的是人圆、月圆、团团圆圆。
什么是团圆?当时月,眼前人。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节日;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又称仲秋,按古代孟仲季的排列顺序,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逸周书·周月》曾有记载:“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名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仲秋”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和《礼记》。《周礼·春官·籥章》中说:“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礼记·月令》中也留下了“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之说。
对于月亮,中国很早就有祭祀的记载。《史记》集解有引汉应劭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夕月”,指的是通过祭祀的形式对月亮进行礼拜。到魏晋时期,此类祭祀已经开始向赏月的转化。《晋书·袁宏传》就有“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而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话。
唐时,赏月与祭祀就已经相提并论了。到了宋朝,中秋节已经取得了正式名称,并且受到官方与民间的重视,成为一个重大的有影响力的节日。
而宋朝的苏轼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中秋文化提到了文化高度,东坡先生用词的形式对中秋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对后世中秋节传统的赏月、团圆与美食等文化内涵的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首《水调歌头》的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诗人面对中秋明月,心绪万端。世人赏月,大多徒叹明月之明、之圆、之大、之亮,大诗人赏月呢,则产生出如此的千古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阙主要是怀人,也即小序中所说的“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月圆人离,是人间憾事,诗人便追问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故意责问明月,更反衬出人们对团圆的渴望,更体现苏轼对胞弟的深情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东坡居士的描述和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描述异曲同工:“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
最后是东坡居士的美好愿景。“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则打通空间的阻隔,虽然不在一起,可是却共同拥有一轮明月,表达了东坡居士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什么是团圆?当时月,眼前人。与其追忆往事,不如珍惜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