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5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每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斟酌再三、反复考虑。孔子听到了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辅佐鲁国三代国君,是一位大权在握,却又克勤节俭的政治家。做事认真小心,因孔子的一句评价,导致后世大儒也对三思而行不认可。

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认为再思可矣,究竟是三思而行好还是再思可矣?

我们从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三思而行才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人类的大脑从内到外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爬虫脑,第二层是情绪脑,第三层是理性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我组成的。这和大脑的三层脑结构相吻合。

首先,三思而行中的一思,就是一个念头的萌生和出现。这就是爬虫脑和本我的特征。

爬虫脑,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已经存在和演化了上亿年的时间,他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本能性地趋利避害求生存,为繁衍。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最底层的原因就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需求,想要更多的东西,想要更大的权力,本质就是如此。

弗洛伊德的本我,直指人的第一冲动,看到食物想吃,看到好的东西想得到。比如看到美女,你会有一种冲动或某个念头。这就是三思中的第一思,如果连想法都没有,就不可能有思。

其次,三思而行中的二思,符合情绪脑和本我的特征,有想要得到的东西,你得用大家认可的方法去得到,违背常理,可能风险很大。

情绪脑,就是如此,跟随大众的想法,符合大众的行为规范,使自己融入其中。想要的东西,你得通过大家公认的方法获得。喜欢美女,你可你想办法娶回家嘛。自我也一样,本我是本能的冲动,自我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一个人。

三思中的再思,就是想要的东西,在大家的认知范围内,去想办法获取之。

最后,说下三思,三思究竟思的是什么?

三思,对应是理性脑和超我。理性,抛除情感、得以反思,或许初衷是善意的,方法是可行,那结果呢?后续的反应和造成的后果呢?好心办坏事,说的就是缺少第三思。超我,其实就是用旁观者视角看自己,喜欢美女,可以娶回家,但,你是不是把家里的媳妇忘记了呢?那个最初的想法就是不应该有的。

我们为什么要三思而行?一思是一个想法冒出,再思是如何实现,三思是思后果。如果仅再思,不三思,那在很多情况下,这个人会成为别人的棋子、被人利用,或被情绪左右,做些事后后悔的事情来。

三思而行,至少可以不使一个人沦为乌合之众,人云亦云之徒。孔子说再思可矣,是他自己默认他信奉的周礼是绝对正确的,把周礼当成了信仰,不敢有丝毫怀疑而已。

愤怒砸某国车的人

附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朱熹注:“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略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欤?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张居正注:“盖天下之事,虽万变不齐,而其当然之理,则一定不易,惟在义理上体察,则再思而已精若用私意去揣摩,则多思而反惑。中庸教人以慎思者,意正如此。善应天下之事者,惟当以穷理为主,而济之以果断焉,则无所处而不当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