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孔子说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孔子在回答学生樊迟提问时所说的。他说的是作为一个执政者,不能只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把为民之义与敬鬼神的关系与位置搞反了。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雍也》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翻译:樊迟问老师孔子,怎么样才能算是智,孔子回答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这样看来,“敬鬼神而远之”本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现在人们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就是自己不想搭理他,但又怕得罪他,就对他客客气气的,但是不能够接近他。
所以,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本意并不是让大家都远离鬼神,而是要既敬重鬼神,但又不能迷信它。那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传统的神权观念时代,人们迷信鬼神是当时的主流社会状态,人们干什么事,都要先占卜向天上鬼神来寻找吉凶。
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孔子能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也是难能可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在当时神权社会里是一个巨大进步。
孔子的目的是要克己复礼,但必须要通过执政者的力量才能实现,如果人们都只信奉鬼神,就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提出不能完全迷信鬼神。但另一方面,统治阶级要稳定政权,就要加强对民众的统治,还要借助鬼神的力量来实现,所以,还必须让民众相信鬼神。这样一来,既要保存鬼神,又不能全信鬼神,于是孔子才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
因此,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是为他实现周礼服务的,但客观上对上天鬼神的存在提出了质疑和不信任。也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这也反映了孔子本人对于“鬼神”的认识,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有太多的人们不能解释的事情出现,解释不了,就归为是鬼神所为。所以,孔子和大多数人一样,对鬼神的存在一直是坚信不疑。但随着社会进步,一些问题就会得到了解决。于是,对鬼神是否存在也是有所怀疑,所以,最好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全部否定。
孔子的治国的方略是“为政以德”,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他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必然和以皇权,神权为统治手段的当权者来说格格不入的。就算执政者想以仁政来实施也是难上加难,最终会以失败收场。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我认为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一是在社会实践及改造自然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坎坷和未知困难,这些还没有被发现的自然规律都是我们认为的“鬼神”。对于这种大自然的“鬼神”,我们一定要怀着敬畏之心,不可抗拒,不可破坏,也可以怀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去对待。
同时,在为人处世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你志同道合的人与之相谋,但社会是复杂的,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你还要打交道。虽然你内心很不乐意。你就完全可以采取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