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晋惠帝司马衷的一点看法及其能够继位的原

司马衷,历史上著名的那个“白痴皇帝”,因为他的无能而导致两晋南北朝时期将近三百年的动荡。是时神州轮难,百姓哀泣的声音传遍于每一个角落,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司马氏。

司马氏能窃国可以归功于世家豪门,司马氏继位之后保证了世家豪门的利益,所以魏晋时期的政治生态都是以豪门世家为主;另一方面,为了遏制世家势力的发展,司马炎又大肆分封司马氏诸王以期可以制衡世家豪门。本来他的想法是好的,可是他分封司马氏的同时的却又给晋朝埋下了两个祸患:

1.分封司马氏诸王的同时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却不怎么约束他们,外加上当时西晋的奢靡之风蔓延朝野,久而久之自然会让这些公子哥们开始飘飘然,这必然会导致内乱的爆发。

2.司马衷本人根本不是做皇帝的料,当时的乱局连一个正常人都可能会头痛,更何况是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呢?凭他根本不可能和那些老奸巨猾的人精拼智商,所以居心叵测的人造就了西晋的动乱。

今天稍微来聊一聊晋惠帝司马衷。

关于晋惠帝司马衷是否真的是白痴?

当然在讲述今天的主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司马衷,我们都说司马衷是“白痴皇帝”,可是这“白痴皇帝”的由来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古代乃至现代的人大多都是依据这几个观点来断定司马衷的白痴行径:

1.西晋有一年发生饥荒,当时的官员向晋惠帝禀报灾情说百姓吃不上饭的时候,他则问出了那句“何不食肉糜”。

2.另外司马衷有一次经过后花园之时听到了蛤蟆的叫声,便问手底下的人这蛤蟆的叫声究竟是为官还是为私?

3.登基之后他无力掌控朝政,导致先后出现了“杨骏乱政”、“贾南风乱政”以及规模更加庞大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晋王朝元气大伤,所以司马衷本人还是要负责任的。

从这来论断晋惠帝是否是“白痴”这件事很多人认为实在是太过于武断,因而在近代史中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司马衷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白痴,只不过其智力的确比普通人有所不如:

首先司马衷本人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等学习能力,否则司马炎的考验又怎么可能通得过;其次当嵇康之子嵇绍为保护他之死时他也曾真情流露希望张方可以绕过嵇绍,可惜天不遂人愿,嵇绍死前鲜血溅在了他的衣服之上,他却不肯脱下,说明其也有一定的分辨忠奸的能力;赵王司马伦叛乱被平息之后,百官向他叩首认罪,他说出了“非诸卿之过也”,说明其也知道一定的好歹。

凡此种种其实也能认证司马衷虽然愚钝,但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无所知。当然“何不食肉糜”和“官私蛤蟆”确实也暴露了几个问题:

1.司马衷本人确实认识有限,智力比正常人低下是铁一般的事实。

2.暴露了司马衷出身富贵却不识民间疾苦等一系列的尖锐的问题,连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等都一无所知,又怎么能具备当皇帝的资格呢?

可惜就是这么一个认识所学都有限的人被硬生生的“禁锢”在了那张皇位上。然而等来他的却不是无尽的荣耀,而是无尽的屈辱和折磨。

当然也因为史料缺稀的缘故,现今之人们已经很难断定他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所以仅仅只能从《晋书》等等一些古书之中之中来解读这个人。

司马炎为何一定要立司马衷

晋惠帝能够继位,司马炎其人可谓是功不可没,司马衷九岁之时就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司马炎窃取曹魏江山的一年后即公元年,年仅九岁的司马衷因为“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

此后十数年的时间内,虽然大臣屡次劝谏司马炎另立储君,甚至在这中间爆发过齐王司马攸和太子的储君之争,可是司马衷的太子之位还是稳如泰山。就算齐王如何的英明神武,其朝野名望如何高涨,司马攸始终无法撼动司马衷的储君之位,最终他也因为荀勖等人忧郁而死。

所以从这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司马衷能够顺利的继位,“首功之人”应该是其父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又为何一定要立不惠的司马衷为继承人呢?

关于司马炎,历史上他的评价真的是褒贬不一,未灭吴之前天下未定,此时他还有危机感。灭吴之前在朝廷大事上他的头脑还可以保持清醒,他任用羊祜为荆州刺史并伺机灭吴。但是灭吴之后他便开始不思进取,导致朝廷奢靡之风盛行,朝政开始败坏,而且继承人位子更暴露了他的短视。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司马衷的能力,可是他却迟迟没有改立储君,现在学者看来他立司马衷无非是:

1.司马衷之子司马遹聪慧,司马炎希望司马衷百年之后可以传给自己的孙子。

2.司马炎和杨皇后伉俪情深,杨皇后死前力保太子,也因为这一缘故所以司马衷总能化险为夷。

这两种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却也有一定的疑问:

1.晋惠帝痴傻,贾南风嫉妒成性,他真的能够顺利的交接权利到司马遹的手上吗?

2.杨皇后逝世已久,一个已故的皇后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可以左右司马炎?

因此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两点原因之外,还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在封建时代压在皇室乃至富贵人家之中的一座大山即“嫡长子继承制”。

得益于“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两晋时期的“名教世界”下形成的这种观念,司马衷在太子之位上做的很稳。

而反之齐献王司马攸在彻底失去储君之位后遭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有意打压,最终其也忧郁而死,而支持齐王的那些朝廷重臣如张华等人也在后来遭到了晋武帝的打压。

最终齐王党的失败让一大批的正直大臣远离了权利中枢,更可怕的是杨骏之流最后竟然能够成为司马衷的托孤大臣。

君王不惠,臣子不但无能而且又有野心,就是这样子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之后西晋一系列的动乱。最终立国几十年的西晋灭亡,华夏大地在经历了三分天下之后又一次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浩劫之中。

衍生话题: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在古代接替皇位的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种:1.兄终弟及:在商代早期和游牧民族政权大致上都是这种制度(鲜卑族和后来的金人都是沿用这种制度),但是商代后期以及汉化后的游牧民族政权都渐渐的废弃这种制度。2.父死子继:商朝后期普遍开始采用这种制度,等到周朝时期经过周公制定的周礼逐渐的完善,有了后来封建两千多年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始创于西周,到西晋之时已经逐渐完善,而西晋的立储制度大致上也是延续这一套方案,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子即是正室所生的儿子,而如果正室有几个儿子的话,嫡长子则为“大宗”,剩余诸子则为“小宗”。

这套制度确定了后世数千年的继承制度,影响甚远,当然这个制度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有利有弊,因为篇幅原因所以今天暂时不多介绍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