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玉玉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西周的统治机构虽然比商朝要复杂和完善一些,由于史料的缺乏,还无法把西周职官系统地整理出来。托名周公所。作为《周礼》,虽然把西周的官制分为天、地、春、厦、秋、冬等六官,但它成书较晚,可信程度不大。
春秋时期,作为周王室的外服诸侯成了独立国家,各国都有一套完整的职官。中原各国的官制基本上承袭西周官制而有所取舍,南方楚国自成体系。春秋官制的特点,即等级制和世袭制。等级制表现在爵秩上,分为卿、大失、士三等,每等又各分成上、中(亚、次)、下三级,形成三等九级,然后按爵授职。中原各国的职官按其职能可分为三类,即晋文公整顿官制时所划分的近官、中官、远官。近官为掌朝政的治事职。
晋文公雕像官
官,中官是为国君私人服役的宫廷内官,远官则是地方政权的职官。担任相职的官泛称执政,但各国有所不同。掌管朝政的近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其职权范围与西周同。主刑狱的司寇还称作理、土、大士、尉氏。此外还有掌管迎接宾客的行人、侯人,专门管理国中重要地区的叫封人,管理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叫虞人。为国君私人服役的中官,有掌书记文籍典册的史官(包括卜人)。
宫内事务由仆大夫掌管,君臣间的意见由他上传下达。掌国君财物的有廪人、府人,府人掌金玉玩好,麋人掌粮禾米物。乐官称作师、大师或舞师。春秋时各国不设太保一职,而太师、太傅多为美称。在国中,五家为轨,设轨长;十轨为里,设里有司;四里为连,设连长,十连为乡,设乡良人,爵为大夫,国中为二十一乡。
古代乐官雕塑国野制是西周以来的旧制度,进入春秋后,各国又相继设县。早期的县还带有采邑色彩,到了春秋中晚期,当有较多的县成为国家的地方政权组织。在县大夫下设有县师、司马、司寇。县初设于边鄙地区,目的造为了加强防守。春秋中晚期,内地也开始设县。县的大量设置,必将:取代国野制。
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有大片封地:也有宗族组织一家。“家”中也有一套组织机构,是国中之国。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家”也可视为国家中的地方组织。主管“家”内政务的是宰,宰下有各种官史,分掌各种事务。家宰可以任免官吏,家臣与家宰没有宗主关系,家臣的任免去留比较自由。由这种关系构成的任官制度,与等级制、世袭制完全不同,是一种新型的制度。到春秋末战国初,一些强“家”起而代替国君。成为诸侯后,家臣就成为国家官吏。家臣与主人间的这种个人主从关系,就成为新国家官制的基础。
春秋贵族使用的青铜器宰相
由春秋进入战国,中国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自此以后,君主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高度地集中。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持从上升到主要地位。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建立了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战国各国的官制,从上到下都是“官分文武”两大类。
除少数新官外,大多因袭了旧的官名。但有的职责分工不一样,而且变化不定,这是新旧制度过渡性的时代烙印。尽管战国官制还不十分完善,却为秦汉以后的封建专制的中央与地方官僚机构奠定了基础。秦统一中国后,统治地区越来越广,国家机构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
战国铜蟠龙纹兽面铺首汉承秦制而且越来越完善。以后备朝的职官虽然变化很大,而且一朝之内的不同时期也有显着变化。但是,秦汉的职官,却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制的基础。下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职官分别加以叙述。宰相一词起源虽晚,但宰相一职起源很早。商代的尹,西周的执政卿士,都与宰相的职务相当。太宰有时也相当后世的宰相。春秋时期担任相职的官,泛称执政,由西周的执政卿士发展而来。
但各国有所不同。东周在春秋初年仍叫卿士,其它各国只好叫卿、正卿、政卿。后以太宰居此位。春秋中晚期,只有吴国的太宰是相职。晋国称中军元帅,郑国称当国,宋国叫大尹,楚国叫令尹。战国时,宰相一职在各国普遍设立。法定名称叫相邦,邦即国,所以也叫相国。秦叫丞相。丞相之名始于秦孝公。
秦孝公剧照汉代应劭解释说:“丞者,承也,相,助也。”
楚国仍叫令尹。战国最早设相的国家是魏国。赵国也叫相,蔺相如任相时,曾演出一场“将相和”的喜剧。应该注意的:是。相作为官名,在春秋时已出现,那时的相是辅导君主礼。仪临时设置的职务。职务虽很重要,地位却不高,无法与后代的相比。秦统一中国后,宰相的正式官称是丞相。汉承制,仍叫丞相,有时也称相国。称相国地位稍尊,如汉初以悄何为相国,因其为开国元勋,功推第一。
蔺相如剧照魏晋以后,相国比丞相更为显要,也不常设,唐以后只用作宰相的通称,实际上却无此官。西汉以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汉代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汉代的三公,与秦以前的三公不一样。殷周的三公是辅弼之臣,春秋以后名存实亡。西汉的三公则是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把实际政务中心转移到内廷,丞相空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
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长官叫尚书令,宦官任此职则叫中书令。武帝以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尚书令职权虽大,地位较低。有时便以地位更高的官员加上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等头衔管理尚书台事务。如霍光便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但表面上仍以丞相为最高的政务官。如霍光在上奏章弹劾昌邑王时,还是由丞相杨敞领衔,霍光位居第二。东汉以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仍是挂名宰相,尚书令才是实际宰相。汉和帝以后,常常用宦官担任中常侍,小黄门等官职,负责传达诏令和掌理文书,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化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