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乱成一锅粥的春秋八十八

公元前641年那一年,宋襄公从年初忙活到年尾,号召曹国、鄫国、滕国和邾国这几个小国一起会盟,然而就是这么几个小国,也大多不肯服从他的命令。

宋襄公心有不甘,还是想举行会盟。

对于宋襄公急于称霸的心思,鲁国大夫臧文仲评价说:“如果一个人的野心正好与别人的利益相切合,那么他的愿望就容易实现;如果硬要别人服从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野心,那就难以实现喽!”他认为宋襄公的称霸思路就有问题,没有顾及他国的利益,这么一意孤行下去,不会有好结果。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襄公和齐孝公、楚成王在鹿上举行会盟。会盟时,宋襄公向楚成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当时依附于楚国的中原各路诸侯尊奉自己为盟主。

宋襄公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然而对于如何成为霸主,他从一开始就想岔了。

宋襄公认为,只要严格遵守礼乐制度,实行“仁政”,就可以让各个诸侯国归附自己,成为霸主。他不明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并不是为了推行“仁政”,而是要通过礼乐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更好地治理国家的目的。宋襄公自以为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将齐孝公推上国君之位,就具备了成为霸主的资格,可以说,他想得太天真了。

楚成王听到宋襄公的要求,没有作出反对的意思,宋襄公就误以为得到了楚国的认可,于是以盟主自居,约定大家在这一年的秋天再次会盟。

宋国的司马子鱼说:“咱们宋国的实力不强,并不是一个大诸侯国。一个小国去争当盟主,会引来灾祸,甚至有亡国的危险。如果能够晚一点失败,就算是运气好喽!”

宋襄公听不进这些话。司马子鱼又劝他,下一次会盟的时候务必带上军队,以防不测。这个劝告,宋襄公也没有接受。

到了秋天,宋襄公、楚成王、陈穆公、蔡庄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一同在盂地会盟。盂地是当时宋国的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南省睢县。

对于此次会盟,司马子鱼也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认为宋襄公实在是太心急了,郑国和蔡国都是亲近楚国的诸侯国;陈国这些年在楚国和齐国的夹缝中求生存,齐桓公死后,陈国也倒向了楚国;许国曾经是齐国的姻亲,后来不得已投降楚国,然后又回归齐桓公的联盟,属于立场不定的国家。宋襄公幻想着让这些国君尊奉自己为盟主,简直是痴人说梦。

果然,在盟会上,宋襄公和楚成王为了争夺盟主的位置,发生了冲突。

宋襄公原本希望大家推举自己为盟主,就提议说,由爵位的高低来决定盟主的人选。

宋襄公的算盘打得挺精明:郑国、曹国和蔡国都是伯爵国,许国是男爵,楚国在西周时期受封为子爵,只有郑国和宋国是公爵国,而陈穆公没有像自己这样建立功业,所以被推举为盟主的只能是自己了。

然而令宋襄公没想到的是,他这句话刚一出口,楚成王就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宋襄公大吃一惊,楚国国君是子爵,远不及自己爵位高啊?!

楚成王说,我们楚国自从先君武王开始,就自立为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了,在座其他国君都只是诸侯,当然不如自己尊贵。

楚成王一生的征伐攻守,行事诡异,经常让人摸不透思路,是个典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统治者。宋襄公没想到楚成王会这么说,当即和他争执起来。楚成王一怒之下,命令自己的手下将宋襄公擒住,随后押着他就去攻打宋国的都城商丘。

宋襄公的哥哥司马子鱼沉着应对。他命令手下关闭商丘的城门,据城坚守。楚成王的军队发动了数次攻城战,都没能成功。

楚成王将宋襄公绑到城下,威胁城里人说,如果再不投降,就杀了宋襄公。

司马子鱼没有被吓倒。他明白,楚成王虽然口头上说得很可怕,却不敢真的杀死宋襄公。因为,如果真的那么做了,不但宋国人会上下齐心,同仇敌忾,楚国也会成为中原各国的公敌。

楚成王见威胁无效,只得撤兵,把宋襄公押解回郢都。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回国之后,楚成王派出自己的大夫申宜,携带着战利品前往鲁国,向鲁国国君鲁僖公献捷。

按照周礼,诸侯在攻伐四夷获胜之后,应当向周天子献捷。如果诸侯之间的征伐,获胜的一方并不需要向天子献捷。礼乐制度中根本没有向诸侯献捷这个规定,楚成王不知是读书没读懂,还是出于其它什么别人猜不出的目的,竟然向鲁国国君献捷,把鲁僖公闹得莫名其妙,哭笑不得。

不过,鲁僖公猜出了一点儿楚成王的意图。这一年的十二月,他出面充当调停人,邀请各国诸侯在宋国的薄地会盟,一起商讨如何化解楚国和宋国的矛盾。

鲁僖公的调停非常成功,楚成王有了下台阶,就把宋襄公释放回宋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