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含义很广,既是一种政治、法律制度,又是一种仪式与行为规则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古代宴会上的一些礼仪与规则。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内容吧!
礼的含义很广,既是一种政治、法律制度,又是一种仪式与行为规则,还表所具有的恭敬、谦让之心,以作为社会各阶层等级秩序的标志。早在西周时,周公旦制定的《周礼》就对饮食观定了很多礼仪规范,直接约束人们的行为,他将祭礼中的宴乐改为为活人而设的宴会礼仪,其名目有“乡饮酒礼”、“婚宴礼”、“公食大夫礼”、“飨燕礼”等,并且立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成为后来各个朝代沿袭的饮宴礼仪。
如清代的“元旦宴”条云:崇德初年定制,设宴于崇政殿,王、贝勒、公等各进筵食牲酒,外藩的王、贝勒亦照例进行牲酒。顺恰十年定制,令亲王、世子、郡王暨外藩王、贝勒各进牲酒,不足,则由光禄寺增益之。御筵则由尚膳监供备。迄康熙二十三年,“改燔炙为肴羹,去银器,王以下进肴筵席有差”。雍正四年再定元旦宴仪,是日已刻,内外王、公、台吉等朝服集于太和门,文武各官集午门。
设御宴宝座前,内大臣、内务府大臣、礼部、理藩院长官视设席。丹陛上张黄幔,陈金器其下,卤簿后张青幔、设诸席。鸿胪寺官引百官入,理藩院官引外藩王公入。帝(皇帝)御太和殿,升座,中和韶乐作,王公大臣就殿内,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就丹陛上,余就青慢下,俱一叩,坐。
接着是:赐茶,丹陛大乐作,王以下就坐次跪,复一叩。帝饮茶毕,侍卫授王大臣荟,光禄官授群臣茶,复就座次一叩。饮毕,又一叩,乐止。……展席暮,掌仪司官分执壶、爵、金卮,大乐作,群臣起。掌仪司官举壶实酒干爵,进爵大臣趋跪,则皆跪。掌仪司官授大臣爵,大臣升自中陛,至御前跪进酒。兴,自右陛降,复位,一叩,群臣皆叩。大臣兴,复自右陛升,跪受爵,复位,跪。掌仪司官受虚爵退,举卮实酒,承旨赐过爵大臣酒。
王以下起立,掌仪司官立授卮,大臣跪受爵,一叩,饮俟受爵者退,复一叩,兴,就座位,群臣皆坐。乐止,帝进馔。中禾乐作,分给各筵食品,酒各一卮,如授荼仪。乐止,蒙古乐歌进。满舞大臣进,满舞上寿。对舞更进。乐歌和之。瓦尔喀氏舞起,蒙歌和之,队舞更进,每退俱一叩。杂戏毕陈。讫,群臣三叩。大乐作,鸣鞭,韶乐作,驾(皇帝)还官。至此,元旦宴会宣告结束。由此可见,通过饮食文化活动的饮德、规仪来体现礼教的主旨,进而使参与者们从中顿悟礼教的真谛,才是其宴道活动的真实目的所在。
在民间,食俗的礼仪也有许多种类型。若以婚礼的饮为例,从定亲到相亲,民间都有以食品酒类为部分礼品的,如设宴席,席上盘盏数字,菜肴名目花色,均有祝吉的含义。结婚典礼中的“交杯酒”、“食姊妹桌”、“食汤圆”,或东北的“吃子孙饽饽”,台湾的“食酒婚桌”,江南的“吃新娘菜”;或男方送的“龙凤饼”、“喜饼”,女方同送的“状元饼”、“太史饼”等,都是祝贺的形式。食馔的名称也多谐音取义,以求吉祥,如红枣(早)、花生(生)、桂(贵)元、瓜子(子)、“龙凤呈祥”等。
此外,还有葬礼、祭礼、杂礼形式的饮宴、饮食风仪,亦颇为烦琐。尽管如此,人们却仍然必须努力遵循,且要从中促使人们感到饮食文化活动中礼仪、礼教的重要性、不可逾越性、神圣性、严肃性。只有如此,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获得生存权,才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同认可。这也是普通人通过食道宴道活动,实现的与社会礼教的和谐共振和对礼教的自身顿悟。
总之,中国古代,从皇宫到普通的官衙民间,年节与平日的饮宴活动,不仅频繁、名目甚多,而且参加者亦有规限,礼俗各有等差。酒宴的座次排列,更与官秩、名位、爵衔、尊贵、老幼相通,一切做到昭穆有序,丝毫不得紊乱。否则,就有僭越、违制之嫌,可能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至于官场上的诸多人际关系,也都在酒桌和筵席上获得了和谐的体现:再吝啬的人,此时都会变得慷慨豪爽;再世故的人,此刻也都会变得真诚;再卑微的人,这会儿也都会俨然成为君子。热气和香气,忙碌地在人们的脸上织出红润之色。真是好一派“酒酣耳热话官场”的热烈气氛,使得官员们人人都似乎年轻了几岁,这是心理效应;官场中,“官官相护”的人际关系之网又伸展了几络,这却是客观效果。
宴道与人伦教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人伦教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文化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中国人的饮食筵宴等活动,「是在一定的仪礼规范指导下进行的。荀子曾说:“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陈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所以养鼻也。”可见,礼主要是通过饮食文化活初来区别君臣、尊卑、长幼,以实现“讲礼于等”的基本精神,否则就会出现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因而饮食也就成了礼所约束最严的人伦教化示范活动之一。
因此,中国古代各种筵宴和帝后的年节饮膳,既是古代帝后达官贵人们饮膳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进行人伦教化的最佳时机与场合。据考证,中国古代的筵宴名称和形式,在周代“乡饮酒礼”、“大射礼”、“婚礼”等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增益发展为许多新的宴饮“仪程”,诸如:天子诸侯王的游猎宴、游春宴、赐百官宴、会盟宴、百官上寿宴;官场中的送别宴、接风宴、荣升宴;文人学士们的赋诗宴;科举中的上马宴、下马宴、鹿呜宴、帘宴、恩荣宴、鹰巨宴、曲江宴(唯独唐代有此宴,在唐都长安曲江边由新科状元举行,宴罢即往大雁塔题诗)、同年宴;还有达官贵府豪门巨富的赏花宴、宴月宴、九九登高宴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再以清代为例,尽管宫廷与年节的筵宴名目颇多,礼仪繁缛,但它却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目的,即这些活动都是直接为维护与示范封建的人伦教化、礼教的尊威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同时,它也是笼络各级官员、仕绅和怀柔羁縻各少数民族上层王公贵族、首领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是食道宴道与礼教在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和谐共振,其政治效应不可低估。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内容的话可不要忘记给我们点赞收藏哦,如果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的也可以发表在评论区,小编看完都会认真采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