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作者是否在纸上谈兵,史书为何

孙武,春秋晚期齐国人,有流传后世的著作《孙子兵法》13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兵家战略理论的先河,所以又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

史书中最早对孙子有记载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但是更早的《左传》中并没提到孙武其人,以至于后世很多人把孙武孙膑混淆,更有甚至认为他们是一个人。

孙武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考古界在山东省临沂西汉墓葬中发掘出了大量残简,其中就包括《孙子兵法》和《孙膑变法》,这才熄了二孙之争,也佐证了孙武其人的真实存在。

孙武

孙武曾效力于春秋时期的吴国,而孙膑闻名于世是在战国时期的齐国。班固于是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把孙武的兵书称做《吴孙子兵法》,而孙膑所著称作《齐孙子兵法》。

孙膑的成名离不开他所指挥的战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而孙武除了留给后世的孙子兵法,史书并没有对其指挥作战只言片语的记录。难道孙武是像赵括一般理论家,只是纸上谈兵之辈?

孙武

出奔吴国

他作为一个齐国人,为何抛弃自己的故国,出奔偏远的吴国,这一切又有什么样的隐情?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许多资料,总结一些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带大家来看一看。

对于一生致力研究战争规律,并为自己的理论著书的孙武来说,最需要的莫过于用武之地,来佐证自己的战争思想。实现他抱负所需要的是舞台,但中原诸国给不了,主要也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所致。中原国家由于长期受到周礼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基本标配便是礼乐齐备,其次才是谋发展。

透过在春秋时期的一些战争,我们会发现那时候的战争群体主要产生于贵族之间。而那时候贵族十分注重礼节,社会比较风尚君子,这不但体现在生活中,战争也不例外。

就拿公元前年,晋楚爆发邲之战来说,当时晋国被楚军打的大败。其中有部分晋军车兵在溃散途中,所驾驶的战车陷进了泥泞的坑中无法前进。在后面赶到的楚军,非但没有趁机进攻,还教给了他们脱困之法,晋国战车才得以从陷坑中冲出,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君子不趁人之危吧。而此次战役只是当时战争的一个小的缩影,诸如此类在当时多不胜数。

对于他们来说胜负和礼仪一样重要,战争于是就变得一板一眼,这也导致了一直没有推陈出新的战术战法。当然这有利有弊,那时候的战争礼仪,同样给后世带来了一些比较正面的影响,例如后世的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类,让战争有了底线。

孙子的制胜之道破除了这些千篇一律,肯定会为当时崇尚德行的诸侯贵族们所不齿,就好像西方的武士决斗一样,不屑用阴谋诡计一样,是男人就正面干一场。

同中原各国不一样,吴国虽与周朝王室一脉相承,但处在蛮荒之地日久,对于中原文化所注重的礼节,并没有深入人心,所以这也是孙武选择去吴国的一部分原因。

吴王拜将

孙武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献兵法十三篇,得吴王重用。据史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着宫中美女百十人与孙子,令其演兵,因宫中妇人轻于孙武,孙武遂杀左右队长,然后兵乃得练。吴王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但我更倾向于吴王封的这个将,是偏将或其他类虚衔。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则战场上瞬息万变,军事理论只是基础,更多赖于指挥者的决策与当机立断。即使孙武再优秀,吴王也不可能直接任命他作为主帅指挥军队,而是慢慢考察后再决定任命。正如孙子自己的话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吴王阖闾

二则吴王阖闾是个有野心的君主,他处心积虑刺杀原吴王僚,为的就是谋求君位,可见此人极其有手段。他能拜伍子胥为相,除了因为伍子胥有才能外,还因为伍子胥在吴国没有根基,且一心想要为父兄报仇,他报仇就需要借助吴国的力量。他有和吴王的共同点,就是都喜欢吴国变得强大,当然这也是吴王喜闻乐见的。

伍子胥

孙武入吴更多的是为了佐证自己的一套战略理论,对吴国并不一定有归属感,加上军队是一个国家命脉所在,而孙武又是齐国人。

伍子胥举荐孙子也许是出现公心,但是吴王不一定会这么想,他前面杀兄自立,本来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他肯定怕相同的事情应验到自己身上,这种人对权利的分配极其谨慎。

如果此时再拜孙武为将,军国大事都将假于外人之手,阖闾没有这方面的考量断然不可能,所以拜将一说很难成立。这也能很好地解答后来吴国对外战争中,为什么没有孙武指挥作战的身影。

孙子作为偏将或谋士幕僚类的存在,不闻名于史书再正常不过了。后来吴国能破楚败齐,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可以说孙子功不可没。

攻破楚都

据《左传》中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年),吴王阖闾同蔡候攻入楚国郢都,楚王弃都出逃,这次的战斗胜利充分显示了吴国的强大军事能力。

吴国借着为伍子胥报仇的名义,用仇恨的力量团结士气,使吴国士卒视楚军如仇敌,战斗中能够勇而无畏,奋力杀敌,但是这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仇恨在城破后,转而嫁接给了楚国民众,郢都百姓们遭了殃。再看看吴国君臣的做法,伍子胥因私怨鞭尸楚平王,阖闾及其吴国卿大夫淫乱吴国后宫,上行则下效,于是士兵烧杀抢掠也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这种情况在后世当然常见,但是对于注重贵族礼仪的春秋来讲,简直是对文明的践踏。

兵家至圣

孙武的《孙子兵法》有上兵伐谋,不战屈人之兵的说法。这很大程度说明孙子理想中的战争,是一种超脱武力的存在。

当吴国大军攻破楚国郢都,士兵以及主帅对楚地人民的所作所为,孙武这个理想主义者会作何感想。

至于后来孙子的何去何从,他是继续留在吴国效力,还是归隐,亦或是其他,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他留给我们后世的著作《孙子兵法》。春秋末到战国这段时间,随着私学的建立,士族的兴起,孙子的战争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他的军事思想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大放异彩,最终成为兵家经典,孙武本人也被后世奉为兵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