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论语317哪怕只留一点形式,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要把每月告朔的祭羊也去掉。孔子说:“端木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种礼。”

《论语》3.17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

告朔饩羊——告,音顾;饩,音细。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叫“颁告朔”。诸侯接受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祭于庙,然后回朝听政。祭庙叫“告朔”,听政叫“视朔”(或“听朔”)。

饩——古代祭祀的牲畜,烹而熟之叫飨,杀而未烹叫饩。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历法的颁布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天子的历法,农民是搞不清楚初一十五,甚至可能误了农时的。所以,早期的“颁告朔”和“告朔”不单单是隆重的礼制,更是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法逐渐被普通百姓所掌握,“颁告朔”和“告朔”已经失去实用意义,只剩礼制的要求,再加上周天子式微,各诸侯国国君对此礼制愈加敷衍。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既不亲临祖庙“告朔”,也不听政“视朔”,只是杀一只羊虚应故事。所以,子贡认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

孔子是主张完全恢复周礼的,不是因为周礼都很实用,而是因为尊礼表明对规矩的认同和尊重,礼也是恭敬心的载体,尊礼也表明做事的恭敬心,人没有恭敬心,什么事都做不好。

“告朔”之礼虽已不完整了,但每逢初一还杀羊送庙,还能让人知道有“告朔”之礼,如果残存的形式也没有了,那么后人可能就完全不知道“告朔”之礼了。只要后人知道这些礼,总有人会明白先人的良苦用心,也许有一天可以恢复它的精神。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徒有其表,孔子也反对去饩羊的原因

成语“告朔饩羊”出自此篇,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义近“形同虚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