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林业史的重要文献,最突出的是在《诗经》中出现的大量古代动植物种类及名称的记载。据统计,《诗经》中有草名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虫名25个,鱼名20个,这些动植物名称成为后来经学家名物研究的重要内容。《诗经》中很多篇章都有关于森林风物、森林文化的内容,其中提到的树种,包括松、桧、桐、梓、杨、榆、漆、栗、桑等多种乔木,杞、楚、榛等灌木,桃、李、梅、苌楚(猕猴桃)等果树以及竹子等众多森林植物资源。《周南·汉广》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周南·葛覃》又有:“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比较早地提出了树木分类中的乔木、灌木两名词。此外,《诗经》中还提及了森林采伐、砍桑条养蚕、打枣、利用椿树作柴薪、利用树木建筑官室制造乐器等众多林业活动。《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世传为周公所作,大部分学者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是研究先秦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周礼》以职官编排章节,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其中,《周礼·地官司徒》篇中有大量与林业有关的官署、官职记载,也有中国古代生物分类系统理论,将动物分为毛物、鳞物、羽物、介物、赢物,将植物分为阜物、膏物、核物、荚物、丛物,并且概括了它们的主要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动植物分类法的基础。
《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专著,共19篇,其中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等专章解释古代生物名称的含义和性状,开我国古代生物学研究之先河,积累、保存了大量的生物学资料。书中对动植物鸟、兽、虫、鱼、草、木的划分与现代划分法基本一致,据当代林业史专家张钧成先生统计,其动植物类涉及物种:草类种、木类92种、虫75种、鱼62种、鸟84种、兽58种。《尔雅·释木》指出:“小枝上缭为乔”“无枝为檄”“木族生为灌”,明确提出了乔木、灌木的树木划分标准。书中所收植物按照现代分类学来看,包括伞菌科(菌类)、竹亚科(竹类)、鼠李科、杨柳科(柽柳)、桃李属、梓属、槭属、桑属、槐属、枣属等。
《山海经》风格独特,是古典文献中的一部奇书,包含有历史、地理、动植物资源、宗教、民族、神话传说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是历史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植物学史的重要古籍,从林业史的角度来看,《山海经》也是我国最早反映森林资源多样性的调查报告。它记载了我国山川的地理位置和多种动植物资源。特别是《山经》部分,记载山座,其中多竹木者座,无草木者95座,有木者26座,无记载者座。其中涉及木98种,草69种,兽35种,鸟76种,鱼43种,虫蛇33种。同时此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动植物分类古籍,在动物方面是按鸟、兽、虫、鱼,就其形体、习性、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在植物方面按其草本、木本,就其形态、气味、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此书也可以说是我国本草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的著述①。《管子·地员》是关于古代生态地植物学的重要文献。《地员》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平原、丘陵、山地、湖泊等不同的地形特征及其植被。它首先叙述了“渎田”土壤的类型和植物生长,然后论及丘陵、山地的地形特征及其植被,最后以湖边依次垂直分布生长的12种植物作结。第二部分论述了“九州之土”,它把九州土壤分上、中、下三等,每等30种,共90种,并说明了其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和植被。《地员》论述了“九州之土”,将其细分为90个类型,但实际讲到的只有五粟、五沃、五位、五壤、五浮、五剽、五沙、五塥、五犹、五壮、五殖、五觳、五凫、五桀18种。这18种土壤上的农作物颇难索解,但其树木等植被则较容易辨识,而且集中出现在五粟、五沃、五位三个类型的土壤。五粟:桐、柞、榆、柳、糜、桑、柘、栎、槐、杨、竹箭、藻、龟、槽、檀。五沃:桐、柞、枎、椿、白梓、梅、杏、桃、李、棘、棠、槐、杨、榆、桑、杞、枋、楂、梨。五位:竹、箭、求、黾、槽、檀、桑、松、杞、茸、种木胥容、榆、桃、柳、楝、槐、柞。从这三种土壤上生长的主要植被来看,它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九州之土”中最好的是粟土,“桐柞莫不秀长,其榆其柳,其糜其桑,其柘其栎,其槐其杨,群木蕃滋数大,条直以长。”(《管子·地员》)从《管子·地员》篇,我们可以大体了解我国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状况。《大戴礼记·夏小正》和《礼记·月令》是研究先秦时期物候学的重要著作。在这两篇文献中,不仅保留了先秦时期的物候知识,而且把季节的变化和农林生产结合起来,形成了古人的“四时教令”。“四时教令”的思想来源久远。在《尚书·尧典》中,尧已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通过观察动植物的活动变化规律,按季节的变化来安排人事活动,如《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宵中星虚,以殷中秋。厥民夷,鸟兽毛。”“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厥民陕,鸟兽毛。”在这种观察自然世界气候、动植物生长活动规律的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古人的物候思想。保存于《大戴礼记》的《夏小正》,相传形成于夏代,是古代最早的物候学专著。这篇文献以时节变化纪事,记载一年十二个月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人事活动,其中包括鸟兽虫鱼草木的变化以及祭祀、渔猎、农林生产和加工等,涉及谷物、林木、蚕桑、瓜果、蔬菜、染草、纤维植物、昆虫、水产,飞禽、走兽等。《礼记·月令》继承了《夏小正》的物候思想,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期的物候思想,可以说是先秦物候知识的总结,也对后世的物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先银题写书名太初有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