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②,不须檀板共金樽③。
①暄妍:明媚美丽。②狎:亲近,玩赏。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金樽:蒙华的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
B.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为虚写,下句为实写,一虚一实中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C.诗歌颔、颈两联虽然都是写梅花,但所采用的描写方法不同,颔联采用的是正面描写,颈联则采用了侧面描写。
D.前三联,梅花为主体,尾联则笔锋一转,诗人变为主体,其感情也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
(2)小青特别喜欢颔联,他准备将其拍摄为一个微视频。请结合全诗,借助想象,帮助他完成拍摄脚本。
《山园小梅》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突出地写出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作者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中考专项复习#(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颈联上句为实写,下句为虚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思是: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所以仰拍的是:枝头暗香的梅花、夜空的皎月。此句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B
(2)①枝头暗香的梅花、夜空的皎月;②静谧;③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或幽居的愉悦)。
译文
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惬意小景,使秋意不再那么悲凉。
B.甲诗中的“断肠人在天涯”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
C.这两首诗均是作者处于人生逆境时所作。
D.乙诗中“逢秋悲寂寥”的常情与“秋日胜春朝”的新见,形成鲜明对比。
(2)两首诗都写了秋,但借助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前一句写景写秋天凄凉之景,后一句抒情,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秋词》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议论,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后两句写景,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家园景象,使漂泊之人越发显得孤独无依。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借秋日凄凉、萧索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表达了一种豪迈乐观的情感。
答案:
(1)A
(2)《天净沙?秋思》借“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表达了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秋词》借鹤飞冲天的形象,抒发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译文:
《天净沙?秋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秋词》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3.古诗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诗中“故园”一词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B.“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
C.“折柳”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指的是一种风俗习惯。
D.本诗颇能显示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写的是“闻笛”,但不仅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是这首诗让人感动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一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该诗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抒发了作者思乡、思念亲人这一主题。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折柳指的是《折柳曲》。所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揭示思乡、思念亲人这一主题的句子。
故选:C。
答案:
(1)七言绝句“闻”故乡,家乡
(2)C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对诗歌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做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本诗与下面王昌龄的《塞下曲》同为写战争的诗作,但二者尾联所表现的情感和写法完全不同,请你对此做简要赏析。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①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的起点。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塞下曲》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是听觉描写,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燕脂凝夜紫”是视觉描写,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中引用这个典故,表达诗人渴望遇到重视人才的明君,暗含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结合诗句“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意思是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从“白骨”等词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故诗歌蕴含着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对。
答案:
(1)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了描写。“角声满天”从听觉的角度勾勒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燕脂”“凝夜紫”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战场上鲜血遍染,在夜色下呈现出暗紫色的惨象,衬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
(2)《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燕昭王修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塞下曲》这首诗的尾联则通过描写“白骨遍野”的惨象来与前面的“咸言意气高”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参考译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
塞下曲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诗词赏析方法:
1、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的前八句集中笔墨突出边塞风光的“奇异”:通过“ ”“忽如”等词表现了边塞之雪来得“奇早”;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表现雪后边塞天气的
(2)有人说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春雪》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1)本题考查读诗歌内容的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表现出边塞天气的奇寒。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雪比作春花,新颖地写出了下雪的美丽情景,表现了作者惊讶激动之情,以苦为乐的豪迈乐观精神。
答案:
(1)即奇寒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新奇,联想丰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
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春雪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苔
袁枚(清)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
注释:“白日”指阳光。
(1)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本诗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1)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本诗借苔渺小仍要绽放,把美展现出来的现象,告诉读者: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但我们仍要执着追求,展现自己的价值。“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恰自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本诗借苔渺小仍要绽放,把美展现出来的现象,告诉我们应该像苔一样不管境遇如何,都要努力绽放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答案:
(1)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2)文章借苔说理,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渺小,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译文: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7.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场面的出现,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钟鼓乐之”,是实写结婚时的热闹场面的。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情感。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它不是实写,而是虚拟。它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向那位姑娘展开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钟鼓乐之”是求之不得后的幻想,幻想自己能用钟鼓来取悦淑女,是虚写。“是实写结婚时的热闹场面的”说法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特色。《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钟鼓乐之”可见男子是以婚姻为目的的追求,这个过程有对女子勤劳品质的欣赏,有夜不能寐的思念,有娶回家去的幻想,这个过程只看到感情的真挚、热烈,美好、喜悦,一点不低俗,因此说“乐而不淫”;诗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以说“哀而不伤”。
答案:
(1)C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这就是所谓的“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这就是所谓的“哀而不伤”。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晓诗歌内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同时还要注意赏析诗歌的重点词语或句子。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句词是如何表现词人心情的?
(2)秋瑾字“竞雄”,在本词中她的“竞雄”精神表现得尤为明显。请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词人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曲折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在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这句词真实地描写了中秋佳节作者暂住北京的情景,此时菊花盛开,秋色明净。写法上巧妙地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突出了秋天菊花盛开的情景,明写秋景,实则是写冲破家庭牢笼束缚后怡然自得的心情以及离家出走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的愁苦的心理。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巾帼不让须眉的“竞雄”精神。
答案:
(1)化用典故,通过描写明丽的秋景,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忧愁。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竞雄”精神。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9.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塞鸿秋?浔阳即景①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浔(xún)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即景:写眼前的景物。②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1)小宿发现这首散曲通篇用了五个“如”字,请你说说其妙处。
(2)这首小令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描绘浔阳美丽的景色?
《塞鸿秋?浔阳即景》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创作的散曲。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全曲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想象丰富,笔力雄放,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1)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这首散曲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通篇用了五个“如”字,开篇“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秋江万里,静如白练;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这“一字”塞鸿,将前时的六幅画面绾联交通,使人感受到雁阵冲寒所蕴涵的苍凉秋意,联想到岁暮、客愁、乡情等人事方面的内容,有题外传神之妙。此曲七句中六个比喻想象丰富,形象简洁、贴切、逼真,笔力雄放,意境开阔,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2)本题考查对写景的角度的理解。此系写景小令,写伫立浔阳江头所能望见的江山云空的壮丽景象,一连铺排了长江、淮山、帆、泉、云、月、大雁七种景物,每一种都加意出色,有着鲜明、充实的形象。画面有面有点有线有片,有青有白,有静物有动态,远近高下,相得益彰。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长江、淮山、新月都是静态的,长江虽是流动的,但此处作者把它看做一个整体看待,所以也是静态描写。江帆、山泉、晚云、塞鸿都是动态的。
答案:
(1)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通篇用比喻,连用五个“如”字,想象丰富,设喻贴切,形象逼真,笔力雄放,意境开阔,韵味无穷。
(2)从色彩、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角度描绘了浔阳美丽的景色。
译文:
远望万里长江像平铺着的一条白练,数点苍翠的淮山宛如蓝靛;近看江上几只行船快得像离弦的箭,从山顶飞落而下的山泉像明晃晃的闪电。傍晚的云彩都化作了露珠,初升的月亮像是刚打开的团扇,大雁排成“一”字飞来,宛如飘浮在云端的一缕细线。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葬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本词格调高昂激越,请任选一角度赏析划横线的词句。
(2)本词结尾“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片描写作者离家后的矛盾心情。在旧式封建家庭里的八年贵妇人生活,其实是对自己的摧残和折磨,现在终于得以解脱,作者心情愉悦,看见满地的菊花,心中清爽而明净,对那所谓的贵妇人的生活表示唾弃和蔑视。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人在异乡的中秋节,欢欣之余还是很思念自己故乡浙江的美好风光,“徒思浙”反应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下片写作者虽有一腔豪情但知音难觅的迷茫。开始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儿对比,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接着却笔锋一转,说在世俗的人间,谁又能理解我一个从家庭中出走的女子呢?担心与忧虑之情溢于言表。秋瑾是一位女中豪杰,但此时的她也感到迷茫: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的叛逆又能得到多少的同情与肯定?这首词基调高昂,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心情,真切感人。
(1)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秋瑾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2)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概括。结合前一句“何处觅知音”可知,词句表达了一种知音难遇的情怀;再从词的下片的整个内容分析,下片主要是词人回想以前的生活,以前生活在家庭里的情形,表达了词人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答案:
(1)①句式:这一组三字短句简短有力,写出了词人虽生的女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的性情。②内容: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2)词人知音难遇,泪湿衣衫,表达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尽心尽力的忧郁与感慨。
参考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悠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二句以春花喻冬雪,意境壮美又浪漫,写出诗人的欣喜与好奇。
B.将军无法拉角弓,都护难以穿铁衣,这是从触觉角度直接写天气奇寒。
C.“瀚海”二句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既点明了环境,又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D.全诗以咏雪为主线,依次描写送别前、饯别时、临别时和送别后的雪景。
(2)“胡琴琵琶与羌笛”与《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都提到了边塞特有的“羌笛”,营造的氛围和寄寓的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通过写将军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难以穿戴,侧面表现天气的寒冷以及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意思是: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以“羌笛”营造热闹欢乐的气氛,寄寓对友人的不舍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后者则营造凄清悲凉的意境,隐含着诗人思乡忧国、功业难成的感伤之情。
答案:
(1)B
(2)①本诗以“羌笛”营造热闹欢乐的气氛,寄寓对友人的不舍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②后者则营造凄清悲凉的意境,隐含着诗人思乡忧国、功业难成的感伤之情。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2.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早春野望
唐?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①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②。
①岫:山峰。②边亭:边地的驿亭。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两句的画面。
(2)联系全诗,分析诗歌第四句的作用。
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后两句诗突出“他乡”二字,在天长地阔的春光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三、四句进一步写远望,特意点出“他乡”,后边才有了驿道“长亭”以及柳和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
(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此句意思是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一片青绿。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花柳映边亭”意思是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诗人漂泊他乡,望着眼前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不过王勃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处处一片青绿。
(2)借景抒情,写了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体现早春时节的生机明丽,反衬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译文
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一片青绿。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任选角度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本诗的尾联和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均是作者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请简要分析其诗句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精神品格的。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该句的句意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做此题时,先要写出其运用的写作手法,如颈联中巧借地名的谐音双关,进而表达出作者所处环境的艰难与危险。这样,既写出具体手法和它的作用就符合题意了。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答案:
(1)巧借“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托物言志,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仕途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古诗词名句,需要紧扣三点回答:1、采用意译法翻译句子;2、扣住句子采用的艺术手法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其表现的内容;3、结合句子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给人怎样的思考。答题模式:通过运用XX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XX的情景,表达了作者XX的感情,蕴含着XX的哲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简述本诗中“在水一方”的“伊人”形象。
(2)《诗经》流传千年,因其独特的音乐美、意境美传唱至今。请以这首诗为例,谈谈这两种美是如何体现的。
《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然而由于种种阻力,“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变得遥不可及。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诗歌描绘了她行踪不定,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
(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音乐美:《蒹葭》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诗中“兼葭”是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是叠词,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意境美: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出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美感。
答案:
(1)本诗中“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她一会儿出现在水中央,一会儿又出现在水中高地上,一会儿又出现在水中的陆地上,诗中描绘出了她朦胧迷离,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
(2)示例一:音乐美体现在四字一句,两字一顿,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意境美体现在诗歌选取“兼葭”“白露”“霜”等意象,写出芦花随风飘荡,摇曳不定,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渲染了一种凄清迷离的氛围,给人以朦胧的意境之美。
示例二:音乐美体现在诗中“兼葭”是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是叠词,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吟诵起来,朗朗上口。意境美体现在诗歌以景起兴(情景交融),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出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情由景生,景带情韵。
译文: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
15.阅读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1)这首诗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菊花 的高洁品性。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画菊》是宋元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诗歌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写出了菊花不屈不挠、傲霜而立的高洁品性。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意思是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答案:
(1)托物言志傲霜而立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绝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抒发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①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②荦确:怪石嶙峋,或者坚硬。铿然:声音响亮。
(1)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中“清”字的妙用。
(2)整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东坡》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小诗就以寻常生活小景——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东坡为乐,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
(1)本题考查炼字。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雨洗东坡月色清”意思是: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所以一个“清”字,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清”字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意思是: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对名利世俗的不屑,表现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答案:
(1)“清”字写出了雨后东坡月夜清幽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暗示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清雅情怀。
(2)对比、衬托,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及生活的热爱及乐观旷达的豪迈情怀。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
17.古诗类。
碧涧别墅①喜皇甫侍御②相访
刘长卿(唐)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③。
①碧涧别墅: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年),诗人遭诬陷,贬官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曾在碧溪坞筑“碧涧别墅”。②皇甫侍御:即皇甫曾,时贬为舒州司马。③白云:代指刘长卿居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荒村带返照”一句写诗人居处荒凉,夕阳返照之下更显凄清。
B.首联用一个“乱”字形象写出秋叶纷纷坠落的荒凉景象,衬托诗人心境的悲凉。
C.颔联以“古道”与“寒山”极力渲染自己居处幽僻,人迹罕至,也表明门前冷落,无人造访。
D.颈联“涧水向田分”一句描绘出恬淡优美的环境,溪涧的泉水流向田间,给人清新之感。
E.尾联中“白云”代指诗人居所,又隐喻友人志行高洁,他日必定扶摇直上。
(2)尾联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回答。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前六句写景,勾画出一幅荒村落叶,山雨断桥的寂寥图景,从而反衬出好友皇甫侍御来访十分难得,表现诗人意外的惊喜。最后两句点题,谓友人和己同病相怜、互为知己。全诗写意外之喜,实含失时之悲,情融景适,余味悠长。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颈联“涧水向田分”描绘的是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的场景,不能给人清新之感。
E.有误,末句诗中的“白云”并没有“隐喻友人志行高洁,他日必定扶摇直上”之意。
故选:DE。
(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尾联“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意思是要不是顾惜深厚的知己情谊,在这种时候,谁还会跑到这白云出没的山野来啊。诗人精于造境,诗中先写荒寒、凄寂的晚景以此表现来客之希,再写路途之难以见来客之情真。然诗中于衰败落景描写中,也写出了自己的栖隐中失意的心境与避世心态,诗人写友人独能于此中寻找自己。他仿拂已能从中体会主人这一心绪,这则突出了他们之间共同旨趣,诗人以审美的态度将这一同病相怜的心理表现极有诗意。尽管诗人幽居白云深处,与世隔绝,友人依然与他心息相通。语感既有欣喜,又有感慨。喜的是友人来访,知己重逢,同时又为二人同病相怜的意遇嘘唏慨叹。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DE
(2)友人来访的惊喜,同病相怜的唏嘘感慨(同遭遇贬谪的失意),独居深山的孤苦寂寞。
译文: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荒凉的村落,树上的秋叶随着风纷纷坠落。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唯一见到的就是你熟悉的身影。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要不是顾惜深厚的知己情谊,在这种时候,谁还会跑到这白云出没的山野来啊。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首句都交代了地点“梅花”实指梅岭,“东皋”则是诗人的家乡。
B.甲诗以问句表现自己的悲苦和不自由,乙诗以平淡叙述表现自己的孤独。
C.甲诗写山河仍在,蕴含爱国自信;乙诗写山家秋晚之美景,抒写内心宁静。
D.两诗写景各具特色,甲诗写景化用杜甫《春望》名句,乙诗写景动静结合。
(2)甲乙两诗都用到“采薇”这个典故,请分别简述其表达用意。
《南安军》这首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文天祥用梦“采薇”表明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正气。王绩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欲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结友。诗人用典表达隐逸山林的志向。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采薇”讲述的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后人因此以“采薇”为愤世隐居、坚守气节的典故。
《野望》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的时候,写的是山野秋景,在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颔联、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诗人借“采薇”的典故,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南安军》诗作于公元年,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时写下此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最后两句诗借“采薇”的典故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守义决心。
答案:
(1)C
(2)《南安军》诗作者文天祥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愿饿死而不食周粟的举动,来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守义决心。
《野望》诗作者王绩借“采薇”这一典故,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自己处在失意迷茫中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绪。
译文:
《南安军》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野望》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①
[宋]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当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金陵也被元军攻破四年有余。②草合:草已长满。③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派惨淡衰败的景象,暗示南宋王朝覆灭,满目疮痍,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B.颔联用依然如故的山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重情感。
C.颈联“满地芦花”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的沧桑形象。“旧家燕子”一句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下联的抒情蓄势。
D.这首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诗中的“孤云”“芦花”“燕子”“啼鹃”,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并由此将诗人深沉情感含蓄又真挚地表达出来。
(2)小湘同学将以诗为文本制作一段短视频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请你完善部分拍摄脚本。
《金陵驿二首》是南宋末期诗人文天祥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从景物写起,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殉国之志。
(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满地芦花和我老”意为满地芦苇花和我一同老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和情感主旨。
①考查画面描述。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阅读全诗可知,写了诗人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的所见所感。首联“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的画面描绘,应抓住诗句中的景物“草合”“离宫”“夕晖”“孤云”,以及表现作者心情的“飘泊”“何依”两词的意思,概括说明画面内容。
示例:夕阳残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天边的孤独的云朵飘飘荡荡失去了依靠。
②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体悟的能力。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原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感慨物是人非,心忧百姓疾苦。
答案:
(1)C
(2)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行宫。国家覆灭之痛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并分析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情感?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答案:
(1)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和鸣联想到美好的爱情。
(2)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