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个坏的习惯,写书不署名的,特别是汉代以前,经常有这样的骚操作,搞得今人做研究都纳闷,这书到底是谁写得呢?他写书不署名,图个啥?
《周易》的作者是谁?司马迁说是周文王,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诗经》三百篇,作者是谁?根本考证不出来。《周礼》,相传是周公写的,这一点连汉代人都不相信,更何况今人。
秦王嬴政看到韩非所写的著作,对书里的阐述的法家思想很是喜欢,于是发出这样感叹,“啊呀!寡人要是能和这书的作者见上一面聊聊,死都没有遗憾了。”一边的李斯听了就说:“这是韩非写的啊,他是我同学。”
同样的问题,汉武大帝也纠结,看到司马相如写的文章《子虚赋》,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发出感慨:“可惜朕不能与作者见面呀!”恰好,汉武帝身边也有人认得司马相如,于是就对汉武帝说:“作者是司马相如,他是我的老乡。”
你们看,秦皇汉武都想知道作者高姓大名。孟子也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作者的问题是很有必要搞清楚。之所以纠结书的作者,因为了解作者的其人,对研究著作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呀。
这也是为何会出现《孟子》、《荀子》、《管子》、《韩非子》等等书名,这些由各家弟子所编辑的书籍,其实就为了宣传各家的学说,让读者们了解祖师爷的思想,所以直接以祖师爷的名号作为书名。
至于,古人写书不署名的原因,有研究人员认为是古人高风亮节,他们不为自己显名,只为学术传播,对社会有益就行。当然了,那个时代的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不强,对盗版侵权行为容忍度高,也是一个方面。不过这种情况,在汉代之后改变了,因为这个时候著书立说,可以获得利益。比如做官,可以去官学里面做教授,只要弟子多了,就不愁没有人宣传自己的人设和著作了。但还有一些民间学者,他们的著书行为一般不被官家认可,身死之后,可能就真的湮灭了,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流传下去,他们也逐渐在书中署名,因为身体可以消亡,但文字可以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