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陕西省宝鸡县贾村村民陈堆夫妇,在院子后面的土崖上挖出了一件青铜器。当时的夫妇俩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件青铜器的内底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帮助它在十多年后赢得了“镇国之宝”的美誉。
这件青铜器,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尊。
西周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何尊的内底上,有一篇12行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成王在成周营建都城、祭祀、向大臣训话的事情。周王赏赐了一个名叫“何”的贵族,何感激涕零,做了这件青铜器以志纪念,器物因此得名“何尊”。
何尊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铭文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一词:
何尊铭文拓片,可以看到“宅兹中或(国)”四个字
“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大意就是武王克商后祭告老天爷,说:“我将居住在中国,自此治理民政。”
当然,周武王口中的“中国”含义肯定不同于现在代表我们祖国的“中国”。在整个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都在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远不像今天这样,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含义。
它可能指的是首都,天子居住的城池。《诗经·大雅·民劳》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和京师互称,正好说明它们俩含义相同。
它还可能指诸侯国的国都。春秋时期的鲁国,鲁昭公在位时期发生了内乱,掌握实权的季孙氏扬言“中国不存公”,不让鲁昭公待在国都,导致鲁昭公回不了家,去世前几年一直在各地流窜。
《周礼·考工记》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说法,这里的“国”指都城。图为宋人根据《考工记》想象出的王城图
它还可以与“四夷”相对,指代地处中原的所有国家。孟子曾经说: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个叫陈良的学霸,以周公和孔子为偶像,一心想投奔儒家学派,便“北学于中国”,渡过长江,到中原留学了。
既然“中国”这个词在先秦是如此的多变,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何尊铭文的内容推断,铭文上的“中国”指的是以成周(今河南洛阳)为中心的一小片区域,面积肯定比现在我们祖国的领土要小很多。
但是这并没有使何尊铭文的重要意义减弱一丝一毫——毕竟,“中国”的名号,是在何尊铭文里第一次出现的。
那么“中国”这个词什么时候被附加上了政治和文化的属性呢?这还要等到汉代乃至再往后。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出土于尼雅遗址的这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以及之后出土的“讨南羌”残片,恰巧与《汉书·赵充国传》中一个故事的情节相似,让我们能够认识到汉朝人是如何看待“中国”这个词的。
西汉宣帝神爵元年,汉宣帝命令70多岁的老将赵充国去征讨羌人。由于对羌人的情况不了解,赵充国采取了持兵缓进的策略,稳扎稳打,没有直接跟羌人正面刚。
但年轻的宣帝迟迟没有接到胜利的消息,很不高兴,下诏书催促赵充国:最近朕命人夜观天象,发现五星出东方,这是大好的兆头!有这祥瑞加持你还磨蹭什么?赶快前进去跟羌人battle啊!
“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万下必全,勿复有疑。”显然,宣帝在这封诏书里直接把自己治下这个庞大的帝国视为“中国”,强调的更多是社会、政治、军事上的意义,没有再去考虑什么中原、首都之类的。
皇帝都这么想了,汉代王公大臣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想法也和皇帝差不多: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待的地方就是中国!
西汉“中国大宁”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白线处为“中国大宁”
可见“中国”的概念在汉代已经普及
“中国”的概念在两汉初步形成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当时,由于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人们对“中国”的文化含义,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地区,无论位置在哪里,如果文化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水平,能够辨识出来是我们熟悉的中华文化,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那个地方的人也就是“中国人”。
由于中华文化本身的厚重底蕴和“中国”这一词的包容特质,此后历朝历代的人民,无不对“中国”这个名字充满了自豪感,以自己是中国人为骄傲。
北魏的杨衒之认为,西域的商人们来到中国,都觉得中国的风土人情特别好,引起极度舒适,无数西域商人因此在中国安了家。
“商胡贩客……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洛阳伽蓝记》北朝绿釉饮酒胡人俑西安博物院藏
隋代南北统一,大儒王通直截了当,在自己的著作《中说》里写道:“大哉中国!五帝三王所自立也,衣冠礼仪所自出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的热爱。
中国周边的民族与国家,对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充满倾慕,纷纷请求与中国开展贸易。隋唐时期的中国土地上,还生活着不少外国留学生,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
南朝梁萧绎《职贡图》摹本(局部)
画面上的各国使节都是一副敬仰的表情
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深远、持久、强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传说辽道宗耶律洪基曾经用一百两银子铸了两尊佛像,佛像背面有铭文“愿后世生中国”,表达了身为辽国皇帝的小小心愿。
辽灭亡之后与南宋对峙的金,城郭号令、礼仪法度,都和南宋完全没差,境内俨然一副“中国”景象。
至于元、清这种由非汉民族成功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统治者也完全以中国人自居。元朝灭亡后,明初文人回忆,很多蒙古人、色目人早已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汉式姓名,读的也是汉族的儒学经典、诗词歌赋,可谓已经完全被“中国化”了。
高克恭《墨竹坡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是色目人,但是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的雍正皇帝更公开表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虽然我们来自遥远的山海关外,但那只是我们的籍贯,就像你是山东人,我是福建人,并不妨碍我们都是中国人。既然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家就更要和睦相处呀。
清《皇朝中外一统舆图》局部
“中国”一词,从西周初期出现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从古至今,“中国”表达的含义时有变化,与现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的“中国”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承载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一以贯之,并且还在不断深化。
在此,谨祝中国文化更加蓬勃发展,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并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参考资料:
胡阿祥《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田倩君《“中国”与“华夏”称谓之寻源》
来源丨博物馆丨看展览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