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是指周代,那么易是什么意思呢

传统的解经师,有个相同的癖好,就是喜欢“抠字眼”。比如:解读《论语》,他不是先介绍《论语》的成书过程,也不是先介绍《论语》的篇幅结构,而是先琢磨“论”是什么意思?“语”又是什么意思?到了《道德经》也一样,非得把“道”、“德”、“经”三个字都解释一遍后,才能进入主题。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又怎能逃脱这种命运呢?1、关于“周”的两种解释1.1、周遍说东汉的郑玄在《易论》中解释道:《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清代的姚配中在《周易姚氏学》中进一步解释道: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周流六虚”,其实是《系辞》里面的概念。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尼纶天地之道。又曰:知周乎万物。又曰:周流六虚。姚氏据此认为:“周”是始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的意思。王弼注1.2、周代说唐代初年的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道:《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这个“岐阳”就是西周的“龙兴之地”,孔氏又臆断,文王演《周易》尚在羑里拘禁,当时“周德未兴”,还处于殷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文王以“周”命名,则是表达了“以周代商”之心。宋代的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周,代命也。《易》,书名也。在《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可见在公元前年,当时的《易》只有“象”,而没有“传”,当时孔子只有十二岁。孔子五十观《周易》,是公元前年。孔颖达注2、关于“易”的五种解释2.1、蜥易之易说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说: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宋代的洪迈看道了许慎的说法,在《容斋笔记》中进一步解释道:易者,守宫是矣,亦名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以“易”为经,取其变也。2.2、日月为易说两汉时期的《纬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东汉魏伯阳所著《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2.3、变易之说《易传》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孔颖达注曰: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2.4、三易之说西汉末年纬书《乾凿度》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其气也,不易其位也。郑玄注曰: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2.5、三代易之说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提出一种新说法: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朱氏又说:三易之“易”,读若“觋”,(xí,男巫师的意思)。周易之“易”,读若“阳”。3、综上所述3.1、《周易》之“周”,当从周代说。韩宣子观书后论:“周礼尽在鲁矣”。把《鲁春秋》和《易象》统称为“周礼”,看作是周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朱熹的见识是正确的,而郑玄和姚配中的推断均有附会之嫌。孔颖达见识不错,然妄自揣测古人心境,实在不是做学问的态度。纵然文王已有反意,身陷囹圄又岂敢表露?3.2、《周易》之“易”,当从变易说。蜥蜴,俗名变色龙。雄为青绿色,雌为淡褐色,并非“身无恒色”。其变色是随环境变化而隐藏自身,亦非“一日十二变”。2.1说中,洪迈附会并不确切。然取其变说,亦算得当。日月为易,乃取上“日”,下“月”合成“易”字。然考察甲骨文“易”为左右结构,本字是“锡”,表示以锡来熔铸器皿。金文简化后,另造“锡”来区别。“易”本意消失,开始表示铸锡为易,容易的意思。上日下月,倒也却又其字,是乃“冒”字,表覆盖之意思。故2.2说不成立,缺乏文字学依据。三易之说,文理不通。简易之易,读去声。周易之易,读入声。此音韵之不通。简易之易,为简单容易。周易之易,为变易。才义理不通。故此2.4说不成立。三代易之说,自说就很矛盾。朱氏先说《夏易》以《艮》为首,艮为山,是为《连山》。《商易》以《坤》为首,坤为地,《归藏》万物。又说《周易》以《乾》为首,乾为六阳爻,所以称《周阳》。前后逻辑没有一贯性。夏商都不以“爻”来说事,没办法证明周就是这层意思。男称“觋”,女谓“巫”,也无法证明周代就是《阳》。又《周礼》之中,“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不称“三易之法”。3.3、易,从“变易说”,非当理也,实无奈也。按鲁《易象》,有卦象,而无系辞。又按“三兆”之说:凡龟卜看裂纹,有似玉纹,有似瓦纹,有似原田纹。这些纹理统统称为“兆数”。《周礼》中记载,兆数有一百二,兆辞有一千二。每兆十辞。后来弃用龟卜之后,改用蓍草,配套的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辞,每卦六爻,乾卦多一用九,坤卦多一用六。用蓍草占卜变易之数,应有“变易”之意。只是用《易传》来佐证,有则倒果为因之嫌。“易官”之论,亦不可为证。当知,春秋有《易象》,战国至汉才有《易传》,汉初才有“易官”之说。后果不可以为前因之因。漫谈国学:传统文化何去何从?读《易传通论》笔记:《易传》的形成和编纂读《易传通论》笔记:《彖传》的形成和编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