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轶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的功绩不胜枚举。对于西周的制度的确立和政治的巩固有非常大的作用。
周公姬旦
旦在古意中表示的太阳刚刚升起的样子,是一个寓意非常好的字。但是周公姓姬,名为姬旦则谐音为鸡蛋。关于周公的名字,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解。“夏大禹孔仲尼杜甫姬旦刘禹锡”这是一幅谐音联,不但内容全部是先贤名人,还能组成另一重意思“下大雨恐中泥豆腐鸡蛋留女婿”。而这副对联至今无人能解出来。
(二)周公东征
周武王灭商后将商朝的遗老遗少分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统领。为了监察殷商遗民,笼络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又派同姓宗亲管叔、蔡叔、霍叔前往管理。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周成王,因为成王年幼,所以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而管叔、蔡叔、霍叔不满于周公摄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为了平叛,周公两次出征,历经三年,消灭了三监的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平叛完成后,为了继续扩大东征的战果,周公进行了第二次的东征,扫平了东方17个诸侯国,打消了西周东部的潜在威胁。平定之后,修建东都洛阳,加强对东方的管理。
周公东征在西周开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继武王伐纣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而三监之所以叛乱,与王位的继承是分不开的。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年纪幼小,所以由谁来接任周王是周王朝面对的一大问题。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并不愿意由侄子接任王位,反而是自己对那张座椅充满了觊觎之心。周朝建立之初,并没有确定下王位继承制度,而管叔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合理的。
在没有成文法的前提下,习惯法就成了判断事情的标准。世袭制的要求不单单是一句“父死子继”,后面还跟着“兄终弟及”。在商朝,就有很多是因为儿子年幼,所以将王位传给弟弟的情况,因此管叔的要求是合理的。
但是由谁来继承王位不但是血缘的选择,更多的是背后势力集团之间的角逐。从周公的角度看,管叔继承王位对整个周朝的发展不如成王继位。无论是因为武王的托付还是自身乃至国家的考虑,成王继位都是最优选择。
三监的叛乱所打的旗号直指周公,认为周公的摄政不具有合法性,怀疑周公的忠心。王尚年幼,主弱臣强,确实给周公带来了不少的困扰。最后还是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
周公东征的打算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其他重臣的认同,各方的诸侯也不愿意随他出征,还是他写下了《大诰》篇,劝诫诸人,才最终获得了支持,确保东征能顺利进行。
(三)周公解梦
周公虽然会占卜,但是周公并不会解梦,而《周公解梦》一书也并非周公所写,而是后人所作。
周公能被人和解梦挂上钩,其实与孔子离不开。周公一生中的许多建树与后期孔子所追求的信仰大同小异。等级制度,礼法制度,以德治人的思想都为儒家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孔子时常与别人说他经常梦见周公为自己指引方向。不过,是孔子的一种比喻。他所想表达的是自己追求的方向和周公是一样的。但是世人以讹传讹,越传事情越离谱,渐渐地就变成了周公负责解梦。
而古代,有许多人写书时喜欢假托先人的名义,这样可以使得作品得到更广的传播。而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西周的社会风气又被世人所推崇,所以后人在写了解梦的书时,会把它假借周公的名义,也就成了《周公解梦》,久而久之周公解梦的迷信就流传开来了。
(四)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目的是通过将这些诸侯国分封到各地,监视被征服的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分封的具体行动就是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分封的对象有三类,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其中最主要的是同姓亲族,他们的封国通常都在军事要塞或者是经济富庶之地。比如康叔封在卫,都朝歌;周公旦长子伯禽就国于鲁。功臣和姻亲也是分封的重要对象,例如姜尚封国在齐。先代贵族的封地通常较之前的两类人逊色。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封地在宋,他的领地上几乎都是殷商遗民便于集中管理和监督。
西周的分封制较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在王和诸侯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周天子在分封的时候将土地、物资、人口赐给诸侯,而各诸侯国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与俘虏等,还要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承担定时朝觐,并随同作战的义务。有的诸侯还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
诸侯还要向下继续分封。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出一部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由此层层分封。
(五)宗法制
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相互配合的,解决的是由谁来继承王位和爵位的问题。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在诸子中,由嫡长子来继承父亲的爵位,拥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嫡庶有别,长幼有序。宗法制则是将嫡长子和其余诸子都分开,嫡长子是大宗,其他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但是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所有姬姓王族的大宗,诸侯为小宗,但是在诸侯国中,诸侯本身又为大宗。以此类推。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之后,从周天子到平民百姓都遵守这项制度。周天子的嫡长子为下一任的天子,其余的儿子封为诸侯,诸侯也将爵位传给嫡长子,其余儿子为卿大夫,卿大夫也这样继承。到了官僚中最末一层的士,士的嫡长子为士,其余为庶人,庶人没有爵位,不再向下分封。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比较严苛不近人情的。父亲的爵位财产只能留给嫡长子,无法偏向喜爱的儿子。只有在嫡长子夭折的情况下才能由嫡次子继位,嫡次子亡故由嫡三子接任,庶子是没有办法继承的。在有嫡长子的情况下,无论嫡长子是否存在呆痴残疾,爵位都不会由其他人接任。
嫡长子继承制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了王位争夺带来的内耗,保证了王位的顺利过渡。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各国诸侯都和周天子有亲缘关系,自然能尽心尽力地辅佐周天子,拱卫周王朝。
(六)礼乐制
礼乐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补充。是根据不同的身份层次确定每个等级在各种场合所享受的不同的礼仪。例如在死亡时的称呼上“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周礼的主要原则是“尊尊”和“亲亲”。“尊尊”即尊其所尊,要求礼仪活动能达到巩固社会等级制度的目的,反映出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关系,表现出强烈的等级意识。“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求礼仪活动能达到团结宗族的目的,维系宗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
周礼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会盟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车马、衣服等礼仪等级规定。礼乐制对于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天子九鼎八簋就是礼乐制的要求。孔子是周礼的忠实信仰者,他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就是因为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竟然敢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九九八十一人舞团,希望能恢复到西周时期的社会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