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梅导师示范“师徒合修”古籍——明鱼鳞册的修复
同时结合馆藏珍本数字化项目,开展了“安徽省图书馆藏桐城派珍稀古籍修复与研究”专项修复,修复量共计60部册叶,为馆藏专题文献的整理研究提供了保障。年,与安徽大学出版社合作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安徽省图书馆藏桐城派作家稿本钞本丛刊》问世,有效弥补了因桐城派大量文献未能正式出版致使研究受到制约的一大缺陷。馆藏桐城派部分破损古籍修复前后对比照
《安徽省图书馆藏桐城派作家稿本钞本丛刊》出版
二是积极开展安徽省内珍贵古籍抢救修复项目,帮助本省有修复需要但无修复条件的基层古籍公藏单位抢救性修复了一批珍贵古籍,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早在年安徽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刚有起色时,就曾为阜阳市颍上县图书馆修复了一批破损古籍计10部59册。十几年间,虽然安徽省古籍修复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人员和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基层古籍公藏单位的修复工作仍发展缓慢,众多珍贵破损古籍得不到及时抢救和修复。年3月,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开展基层图书馆古籍普查督导时,发现枞阳县图书馆藏有明正德刻本《黄氏日抄》、明末汲古阁刻本《周礼注疏》及《仪礼注疏》3部14册珍贵古籍,由于保存不善破损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经商议,枞阳县图书馆与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达成修复协议,决定开展“枞阳县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传习所修复师们在潘美娣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了项目破损古籍的修复,并且在项目开展前后分别组织专家召开了修复方案论证会和修复质量验收会。经过枞阳县图书馆与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通力合作,该馆所藏的3部珍贵古籍得到了及时修复和有效保护。传习所还将此次项目修复过程和经验总结成文——《枞阳县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概述》,并发表于《古籍保护研究(第五辑)》。潘美娣导师示范《黄氏日钞》揭书叶
“枞阳县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专家验收会自“枞阳县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顺利完成以后,安徽传习所沿用这种“以项目带传习”的模式先后与寿县图书馆、中国李白研究会办公室、桐城市图书馆、宿州市埇桥区图书馆、肥西县文旅局签定了珍贵古籍抢救性修复项目,累计修复量达30部册叶。安徽传习所积极开展省内基层单位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对抢救性保护地方珍贵古籍、提升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影响力、推进全省古籍保护事业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年6月安徽传习所“珍贵古籍抢救修复项目团队”荣获安徽省图书馆年度“突出贡献奖”。基层单位部分待修复的破损古籍
三是注重培养全省的古籍修复人才。自安徽省传习所成立以来,共派员参加各类古籍修复相关培训达26人次,涵盖中、西文古籍修复技术、碑帖拓片修复技术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等内容。通过培训,修复师们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提高了业务水平。此外,传习所还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研究人才,鼓励修复师们多思考、多动笔、多研究。近年来公开发表在各类期刊及会议上的论文共计20余篇,为传习所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徽传习所在开展基层单位珍贵古籍修复项目的同时,也致力于全省古籍修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年面向全省古籍公藏单位成功举办第一期“安徽省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初级班”,年举行“晒技艺·赛风采”首届安徽省古籍修复技能大赛,提升了全省古籍修复人员的业务技能,为安徽省博物院、合肥市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中国徽文化博物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省内古籍收藏量较大单位培养了一批修复人才。第一期安徽省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初级班第一届安徽省古籍修复技能大赛四是将古籍修复技艺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活动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而又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活动内容主要有古籍书叶修补演示、线装书制作、雕版印刷体验等,如为迎接“4·23世界读书日”举办了“载千秋徽韵匠心”雕版印刷体验活动;非遗日联合安徽大学举办了“古籍保护你我同行——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既宣传了古籍修复技艺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读者和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和好评。雕版印刷体验活动线装书装订体验活动年8月,经安徽省文物局批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今后安徽传习所将继续发挥在全省古籍修复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培养人才、传承技艺,推动全省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