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应酬已经成为了现代请托办事,交流感情,更是生意场上的必需品。在谈论酒桌文化前,先来说说“酒”的由来吧。
杜康,据说是古时夏国,国王少康。
有一次,杜康把吃剩下的饭放置在掏空了的桑树之中,日子久了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且流出一种液体,饮之;味道甘美。
杜康受此启发,遂发明了酒。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酒产生后,就衍生了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周朝时,周公发布的禁酒令,就是把酒与周礼紧密相连。
几千年发展,酒文化更成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饮酒从入座,斟酒,敬酒更有一套完整的礼仪,或者说是规矩。
为什么说喝酒能谈生意呢?
酒,是一种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就是一个酒的文化,就是一个酒的历史。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而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潇洒。酒是好东西,高兴的时候他能助兴,而悲伤的时候,它能为你解忧。酒是坏东西,如果你认为他能为你带来勇气,那么这种勇气不堪一击。如果你认为酒能证明你的忠诚,朋友,当你喝下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背叛了。你背叛的是你的健康,你背叛的是你的生命,你背叛的是家人对你的关爱。要珍惜生命,适度饮酒。
生意场上,一些合同在吃饭喝酒前,合作方知道的都差不多,你邀请对方吃饭,人家没有拒绝,这合作就有戏了,如果拒绝了相对的也就是在告诉你,不想和你有关联,更不要说是在一桌子上吃饭喝酒。
中年人对酒桌文化习以为常,深谙其中道理,反之年轻人却是讨厌酒桌文化,认为这是一种陋习,一群人凑一起,说些冠冕堂皇的话互相吹捧,还免不得要被人劝酒,喝酒伤身。
现在的社会,聚集在酒桌上的大部分都是中年人,而很多年轻人对于酒桌文化可谓是不屑一顾。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讨厌酒桌文化呢?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还没有变成中年人,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做老板不要骂年轻人,要骂中年人,因为年轻人气盛骂几句可能会辞职,中年人会为了养家糊口忍受这种责骂。
年轻人认为酒桌是陋习,是因为他还没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等到了中年也不得不接受这种文化,除非那时的他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一个人有了话语权,那你可以是主导者,在酒桌上不喝,也不会有人为难你,不存在什么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而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酒是情有独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等千古佳句。
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所谓的“面子”实际上是个体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序列。
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一种评价和看法,如果你有了绝对的话语权,都会给你面子,相反的你也可以去为难比你职位低的人,“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可能有人说,工作,业务,必须喝酒,喝大酒。
借口,妥妥的借口!
这种借口绝对源于对中华酒文化的错误认知。
试问哪一个大事情,是一群酒鬼决定的?
生意更看重的是信誉,人品。至于你能喝多少酒?
如果是那样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不喝酒的就一定做不了生意吗?
所以呢,新时代,新社会,应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酒场规则。而不是一味地遵循古礼,客人不喝吐就不算喝好地认识,该改变一下了。
酒文化应该有它属于每一个时代的特征。
时代变了,几乎人人开车的今天,饮酒礼,是否应该提倡浅尝辄止,文明饮酒。
最好是开车不喝酒,不劝酒。
如果大家对中国式饭局感兴趣,想要更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里向大家推荐下面这本《酒局应酬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提升你对中国式饭局的了解。
点击下方卡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