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铸币。据推测,明刀最早出现在战国早期晚段至战国中期前段,一直到战国末期燕国退居辽东以后仍有铸造。
由于此刀币正面铭文为“明”字,故名。
燕国明刀形制介绍根据明刀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燕国尖首刀一、早期明刀
早期明刀与燕尖首刀形似,应当是尖首刀的继承和发展。
特点:形制粗犷,有尖首刀遗风。
区别:刀柄上的筋线不入刀身。
早期明刀二、中期明刀
在早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继承了早期明刀弧背刀身,但筋线伸入刀身,目的是为了加固刀柄与刀身之间的连接处,较早期强度增加。
特点:继承早期基本形制。
区别:筋线伸入刀身。
中期明刀三、晚期明刀
特征比较明显,一改早期中期弧背刀身,刀背呈方折。
晚期明刀另外,早中期的文字亦有不同。大致来说,早期明字偏瘦长,中期明字较大,晚期变扁。
明刀属于早期铸币,不同于后期的翻砂铸造法,而是采用模范浇筑法,且基本为泥陶范,所以变化十分之多,其演化必定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是交叉进行的,存在着过度关系,故在研究时不能僵硬死板,有关它的更多知识还有待有识之士深入研究。
青铜镈(bo2)知识拓展:明刀的含铅量很高,很多都在50%以上,青铜器铸造,一般不采用纯铜(即红铜),而是加入铅、锡合金,早期青铜器的金属配比一般为铜六铅四锡一,加铅是为了使合金的熔点降低或是提高流动性、成型能力和降低成本或是提高浇注时的充型能力、减少气泡等,加锡则主要是为了增加硬度。
如《周礼·考工记》记载六种器物的不同含锡量,称之为“六齐”,它们的比例是:
钟鼎之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斧金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削杀矢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鉴燧之齐金锡半。(这里的金指的是纯铜而非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