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汉长安城的营建
秦中自古帝王州。凭吊、踏访这一遗址密布、文化信息层层叠叠的高天厚土,似乎瞬间拉近了人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炎黄子孙的文化养成里,参访凭吊应该形成一种自觉。知过往、鉴兴衰、明开来。关中能成为华夏众多王朝的政治中心,是由其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禀赋决定的。长安城是中心的明珠。长安国都地位的确立,有其历史过程,之前西周、秦已为国都地位作了铺垫,地位确立则因为西汉王朝对国都的大规模营建。西汉一代对长安城的营建是全方位的,宫殿城垣、经济文化、文教娱乐、人才培养都有建树。也为后世的治理管理国家进行了探索。
浏览西安市区图,在城市西北区域,有很大一块空白区,占地面积达七十多平方公里,这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因而有“东长安,西罗马”的美誉。汉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长安城的缔造者。长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经历了草创建设,先建宫殿,后筑城池,再大规模扩建修饰几个阶段。
汉初,在战乱之后,国家经济虚弱,连皇帝的乘舆都配不齐同色马匹。便依托秦兴乐宫草创建设长乐宫,高祖五年(前年)动工,七年二月即建成,丞相以下皆自栎阳迁至长安。汉初六七年,长乐宫成为中枢主体。
迁都长安后,即开始未央宫和都城其它基础设施的营建。由丞相萧何领导策划,设计施工由悟齐侯阳成延负责。长安城营建吸收了周礼中的原则,讲究礼制秩序,重视王权威仪。体现了《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建设思想与周礼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未央宫是以秦的章台为基础兴建的,在长乐宫西,主体建筑是前殿,东西五十丈,进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建设过程中,刘邦前往视察,微词其奢宏,萧何解释庙堂非壮丽不能体现天子威仪。
惠帝元年(前)筑城墙。惠帝三年,一次就从长安周围六百里内征召十四万余人修建长安城,力量不够,就大量征用妇女。惠帝五年,城墙竣工。长安城城垣周回60里左右,城高3丈5尺,四周各开三座城门,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环绕。东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宣平门、清明门、霸门。南面由东向西依次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由南向北依次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由西向东依次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城墙便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多曲折,看上去像南斗星和北斗星,因此后世有人称长安城为"斗城"。
汉长安城被连接城门的八条大街分为十一个区。主要宫殿、东市、西市各占一个区,里居散布其它区。里是城中居民区,四周有围墙,墙上有里门,设里正管理里内事务。城内有不同规格的道路,与城门连接的道路主要有香室街、华阳街、城门街、章台街、尚冠街等。主要大街之上由两条并行的排水沟形成“一道三涂”。
到了武帝时,国力大增,长安城遂迎来了大规模修造。扩建城市宫殿。在未央宫增建了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等殿,还有石渠阁、天禄阁两个藏书的地方。在城内修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方圆三十里,规模比长乐、未央两宫都大,凌空架设阁道,跨越城池,直通未央宫。
在城外修建了道路供给系统和游乐场所。数条大道通向帝国东西南北。向东有函古道、武关道、蒲关道,向南有子午道、褒斜道,西有“丝绸之路”,北有横桥大道、直道。元光六年,傍南山建设了漕渠,引渭水入黄河,关东漕粮由渭水上运便利了许多。元狩三年,为征伐昆明国训练水师,开凿昆明池。昆明池在周镐京遗址附近,通过在蛟河上修筑堤堰引水而成。昆明池建成后还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成了漕渠运输的水源。昆明池在上林苑范围内,建元三年,在秦上林苑基础上,拓展成汉上林苑,周袤三百余里。唐末,昆明池干涸。越千年,随着长安复兴,昆明池在原址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