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石家庄一中年度教育教学年会上,一节跨学科融合课闪亮了一干众人的眼。
这节课是由石家庄一中三名教师:历史教师张宇宙、语文教师赵晨光、化学教师殷凤亮共同执教的一堂“跨学科融合课”——《大盂鼎的史里史外》。课程由央视热播的文博节目引入,从轰动文博界的“礼和万方商周青铜器特展”消息开始,引出被誉为“晚清三宝”的其中两件“大盂鼎”与“大克鼎”的身影。而其中的大盂鼎恰好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内容之一,精彩的引入一上来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历史学科来说,通过明确人民在文化的守护、文物的传承方面,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大盂鼎年代的考证、大盂鼎的铭文解释、青铜合金的比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
从语文学科来说,大盂鼎铭文阐释对学生认识“书体”之“金文”有直观作用,让学生能够了解“金文”的古朴、线条的凌厉等特征,同时对象形文字的鉴赏有帮助。以汉字书体的演变建立历史纵向传承与变化的认知,使得语文学科“审美鉴赏与创造”和书法常识建立联系。同时铭文内容的解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有进一步的落实。
从化学学科来说,通过化学知识解决《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中关于铜锡比例的争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同时通过铜锡腐蚀的原理,提出保护大盂鼎的方法。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素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揭示化学学习在文物保护层面的学科价值。
这节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历史、化学的知识作为基础,而新高考背景下的灵活选科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可能。学生可能对文物及考古都有陌生感,需要通过合理的情境设置激发兴趣,引入课堂。
跨学科融合是石家庄一中双新探索的一次成功试水,三位不同学科的老师以其精湛的教学功底共同执教一堂课,课内以历史课堂为主线,辅以语文、化学老师专业的知识点播,学科间完美融合;整节课充满了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课程最后,“三宝聚首九州庆,两岸归源一中国”的家国情怀更是把此节课推向了高潮。
未来,石家庄一中将深入研究、有效开展多学科融合课尝试实践,丰富生命课堂资源,做好双新示范引领,让创新教学实践之路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广。(白杨任庆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