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作为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制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也就是说,周公在制作礼乐制度时借鉴了夏、商两代的成果,通过改善,形成了周朝的礼制文化,形成了完备的礼法制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周礼都要比前朝完善许多,这也是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的原因所在。在春期后期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孔子一直致力于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并给它加上道德的内涵,以期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但在那个时代,诸侯以抢夺地盘为主,礼乐制度对他们是制约,最终孔子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礼(禮),“豊”是行礼之器。
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说文解字》上说: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最初来源于祭祀。逐步发展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庸》中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的礼节三百多条,小的礼仪规范三千多条,由此可见,有多么的复杂和繁琐。
礼需要乐的配合,就像我们现在参加的婚礼一样,既有各项仪式,同时也必须配合欢快的音乐,就是礼和乐的配合。《礼记·乐记》中讲“乐统同,礼辨异”。礼是度量分界,贵贱有等,长幼有差,本质上是等级秩序,所以说用礼来辨异,体现差别,是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因为礼太过严肃,所以要用“乐”来中和一下。乐是乐舞,乐曲,乐歌的统称,作为礼的辅助手段。用来调和一下,防止礼因为礼的严肃性而带来的负面效益。
《论语》中涉及礼乐的地方比较多,八佾篇体现得更集中。举个例子,八佾舞于庭,八佾也就是八列,一列八人,祭祀时六十四人的舞蹈,这是天子才能用的,诸侯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只能四佾,三十二人。这里卿大夫用八佾是僭越礼制的,所以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等都是僭越礼制的,所以说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