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实对于大导师来说,就两个字:传道。
尽管儒家最不像一种宗教,但孔子是一个大修行者。
尽管儒家也最不像一种法门,但孔子仍然有自己的法器。
传道是孔子一生的使命、毕生的使命。
孔子有多么时不我待,就有多么的从容不迫。
就像他自己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那么,孔子是怎么传道的?
换句话说,孔子是靠什么干活的?又是如何干活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干活的本领。
孔子干的活大了去了,本领当然也大了去了!
先看天赋方面:
一是文化自觉,就是使命感的高度自觉——舍我其谁?
二是悟性本高。什么三人行、三省乎己,什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等,悟性有多高不多说;
再看后天方面:
就是拜师,拜明师。
要当大导师,先当小学生。
孔子之好学,地球人都知道,向苌弘学,向师襄子学,向周公学,向老子学……
后来周游列国,孔子四处碰壁,竟然被人形容为“若丧家之犬”。
孔子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内心,孔子该有多难过呢?
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本领也一层层打开!
这个“大任”就交给他了,他不干谁干呢!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干活的?哪些干成了,哪些没有干成?
先说没有干成的——
孔子站位就是要平天下的,其学说就是积极入世,匡扶天下,实现天下大同。
但怀才不遇,治国的愿望(哪怕是小小的国家)都不能实现,其理想结结实实地撞到了坚硬的石头上。
再说干成的,又是怎么干的——
靠“大放光明”的四大法器:
一是经典。
主要是留下了易传、论语等,穿越时空,光芒灿烂。
至今,温润着人们的精神,照亮着人们的心灵。
二是礼乐。
人们以为礼只是一套封建礼仪,孔子“复制”周礼只是沿袭旧时的“礼节”。
其实这大大小看了周礼,甚至是大谬不然。特别是世俗化的学者解读,一概将“礼”视为封建礼仪的观点,甚至是不懂装懂的无知,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礼,或者说周礼,不仅仅为了建立和规范社会秩序,其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等的规范,要求人自然得体,神丰气足,其实是一种身心修养,是身心修养的方法。
同样,乐,也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乐,也是一种深心修养的方法。
也就是说,礼乐,都是一种法器,都是通达大道的方式方法。
三是诗歌。
谚语说,真正的诗人算半个圣人。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为什么编诗,说白了,就是一句老话:文以载道。
就是要求人们在诗歌的熏陶中,温柔敦厚,自然淳朴,思想情感达到“天真”、“无邪”的状态。
诗经,于熠熠闪光之处,传达的是人文中的温暖,示范的是天地间的大美。
四就是孔子自己。
或者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团队,也就是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简单说,就是身教,就是言教,就是行不言之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超越了时空,就如同站在任何时空里——
就像宝塔镇在了河流旁,就像太阳普照在大地上。
叫做“天以夫子为木铎”,
叫做“以身为经”。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