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盛放酒具的桌子吗,古人所用的盛酒器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聊聊酒具,有些酒具的名称甚至我们都没有听说过。

中国的酒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后发展至今经历了多次的发展。以酒为礼,无酒不敬的习俗也一直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绵延数千年。酒的功能性不仅限于饮用,还具备了祭祀礼仪的功能;随之的酒具也同时具备了祭祀的功能。随着酒文化的出现,饮酒时所用到的酒具也各有名称与用途;有存放酒的器具和饮酒的器具,还有专门放酒具的桌子。

牺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酒器中一些常见的器型。

爵:饮酒之用,基本形制为圆形或方形,平底或凸底,有鋬,器身上部一侧有流,另一侧有尾,爵的下部有三个高尖足,器口上多见两柱,有些无柱。在《说文解字》中:“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酒。持之也”;因此爵不仅作为饮酒器也作为礼器来使用。而爵器口上的两柱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挂置过滤网的,以在倾倒酒时过滤酒中的杂质;另一种说法是如果爵中的酒快饮完了,爵上的两柱正好接触到鼻子的两侧,这样可以让主人更好的判断饮酒者杯中酒的剩余量。

斝:古代饮酒器也兼温酒之用,外形像爵,但较大,有三足、器口有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无尾;有的斝腹部分裆,形状像鬲。《礼记.明堂位》记载:“灌尊,夏后氏以鸡彝,殷以斝,周以黄目。”斝也用作祭祀时盛酒灌地降神的灌器。

觚:古代饮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形状呈喇叭状,一般是细长的器身,大侈口,圈足。同样作为饮酒器的爵、斝、觚的盛酒的量是有差别的;据《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这里所指的“散”就是“斝”。

尊: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基本形制常见为圆形、侈口、圈足;此外还有一些鸟兽形的尊,如鸟尊、象尊、牛尊等。据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乃以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再据《周礼.春宫.司尊彝》记载:“有六尊六彝,六尊为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六彝为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wei)彝。祼(guan)礼用六彝、朝践再献六尊。”这些鸟兽尊则用于祭祀礼仪。

卣:卣形制似壶,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故俗称提梁卣。古籍金文中常有“秬鬯(读jùchàng)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知其作为盛酒器;卣是专用以盛秬鬯的祭器。因此卣仅作为祭器而使用,而作为实用器使用的盛酒器为“壶”。

盉:盛酒器或酒水调和的器具。盉之名不见于古籍。形状比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间有链相连接。盉本身就是以盛玄酒(水)以调和酒味浓淡,并兼以温酒之用。因此这一饮酒习惯延续至今,现今我们南方地区饮用黄酒时习惯先温酒。

下面这件器物就是昨天让大家竞猜的器物,外表粗略看上去像极了我们煤器炉的灶台。但它其实也与酒有关,它的名字叫“禁”。《仪礼.士冠礼》:“两庑有禁”,郑玄注:“禁承尊之器也”。可知禁即为摆放各式青铜酒具的案。

禁这种形制的铜器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极其珍贵,天津博物馆藏的这件西周夔纹铜禁是中国出土的铜禁中形体最大的一件。关于此件铜禁的出现还有一段曲折的往事。年曾为古玩店学徒的陕西军阀党玉琨,组织人员在宝鸡斗鸡台戴家沟进行大规模的盗掘,挖出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其中就有这件西周夔纹铜禁。后来党玉琨在战乱中死去,他盗掘的这批文物落在了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宋哲元手中。宋哲元将其中的一部分送给了冯玉祥,大部分则运回了北京、天津,有很多则被转卖到国外,此件夔纹铜禁则一直保存在宋哲元在天津的家中。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天津英租界,并对宋哲元的公馆查抄,掠去很多财物,这件铜禁也在劫难逃,宋哲元三弟宋慧泉得知此事后多方打点才将这件铜禁及其他文物从日军手中赎回,并在家中尽心收藏保管。直到年,天津文物管理处在宋氏亲属家中,发现了被砸成几十块的铜禁碎块,加上文物工作者在物资回收部门找到的部分铜禁碎块。年5月送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由高英、张兰惠等老师傅进行修复。首先进行整形,然后进行焊接,缺失的部分用厚铜板补配,并按原样予以錾花,最后在补的部分再作上假锈。西周铜禁又完好如初地展现它的风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