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脂肪是六大身体需要的养分,除了可以补充卡路里和必要的脂肪酸外,还可以增加食品的味道。现在市面上的食用油,味道和种类都很多,但你可曾听说,我们祖先以前是怎么吃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得到的?
动物油脂系列
最初,他们用的是动物的油脂。在人类的早期,人类就已经注意到,当肉类被加热的过程中,会有汁水流出,这或许就是人类对油脂最早的认知。
从文献上看,油最初被称为“脂”、“膏”。
《释名》说:「戴角为脂,不带角者为膏」。即用有角兽油脂提炼的称为油脂,无角的则称为油。
《礼记.内则》中也提到,“油以葱油,以葱油为膏。”宋元学者陈澔对此作了评述:“油为脂肪,油为油。”凝结为固态的称为脂肪,溶解为液态的称为油。
《周礼·天官冢宰》中有这样的说法:“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膏香、膏臊、膏腥、膏膻这些词语都有,无非就是牛油、羊油、猪油。
秦朝的食物一般,味道一般,大部分的青菜味道都很糟糕,只有萝卜、韭菜、葱、蒜等寥寥无几。所以即便是皇帝,每天都要吃用动物油煎的食物。
植物油系列
我国的植物油料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像黄豆,在上古时代就被称为菽,在春秋时代就被列入了五谷类,但那时的豆类大多是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而用于压榨油脂的则是汉代。最早的时候,用的也不是黄豆,而是芝麻。
张骞在汉朝武帝年间,曾到过西域。张骞将芝麻从西域胡那里带回来,因此,它被称为“胡麻”。在汉代,人们就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来制取石油,称为“麻油”或者“胡麻油”。《三国志·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魏将军满宠曾在抵抗孙权对合肥的围剿中,曾“以松枝为火炬,以麻油为燃料,于其上点火,焚其所用之器。”不晓得两军的士兵,有没有在战斗的时候,流着哈喇子。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顶峰,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都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该阶段的采油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石油所需的油料也逐渐增加。
宋朝人不仅食用了更多的油,而且更喜欢炸制食物。沈括《梦溪笔谈》中说:“今日北方人爱用麻油炸东西,不管什么东西,都是用油炸的。”传说中,中国的传统小吃——秦桧,在南宋的时候,杀死了国家的英雄岳飞,人们将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的形象做成了一张饼,然后用一种背对着另一种形状的煎蛋,用一种叫作“油炸桧”的方法,后来又改成了“油炸”。
《东鲁王氏农书》是元代王祯所作。本书中有一章《油榨》,对榨油机的构造及操作作了详尽的描述:“取油也。用坚大四根木头,每根都有五尺宽,宽一丈,铺在地板上,上面有一个凹槽,下面有一块厚板,上面有一条圆形的沟槽,下面是一条凹槽,用来装油。
文章对设备的结构、原料的粉碎、蒸炒、制饼、挤压等工序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对这一点,笔者有一首诗:“大木为磨床,细滑刻盘扣;破茧而出,机甲操控自如。这一技术至今还保留着,甚至在一些乡村还可以见到。
自古以来,食用植物油在我们的生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愈加重视食用更多的油。日常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